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1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杨正燕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行为

引言

青少年是最有活力、最具激情和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社会群体,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始终会走在时代前端。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诸多影响,一方面,网络有助于青少年在成长阶段迅速拓宽认知领域,大大满足青少年对学习知识、交友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心智成长的上升期,对外界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巨大的,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叛逆,否定自我和他人的错误认知态度。促进青少年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心理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广大家长和教育者关心的重点问题。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样本来源于农村青少年连续三年(2015~2018年)纵向研究总课题的第一次横断面调查资料。该课题于2015年11月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取某县,该县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资中县农村地区17所中学中随机选取2所,将2所学校全体初一和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2880份问卷,剔除漏答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871份,有效问卷率为99.7%。根据本次研究所需条目的应答情况,纳入2745例,其中男生1289例(47.0%),女生1456例(53.0%)。初中生562例(20.5%),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13±1)岁;高中生2183例(79.5%),年龄13~19岁,平均年龄(16±1)岁。研究对象中留守青少年1562例(56.9%),非留守青少年1183例(43.1%)。

1.2调查方法

制定统一的结构性调查问卷及调查流程,经过预调查与调查员的集中培训,取得知情同意后,对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自填式调查。调查中由调查员解释问卷目的、指导语。本研究通过了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资料收集过程符合伦理学原则和要求。

2结果

农村青少年网络行为目的主要包括听音乐、聊天、看视频和玩游戏,发生率分别为74.2%(2038/2745)、71.7%(1967/2745)、54.2%(1488/2745)和46.3%(1272/2745)。农村青少年周中日均上网时间超过4h、周末日均上网时间超过4h、日均游戏时间超过4h、每月上网通宵频率超过一次的分别发生率为6.1%(168/2745)、22.7%(622/2745)、12.5%(344/2745)、10.9%(298/2745)。农村青少年中出现长时间上网行为的为32.8%(899/2745),其中轻度(满足1项)、中度(满足2项)、重度长时间上网行为(满足3项以上)分别占19.2%、8.7%、4.9%。

3讨论

3.1良好的上网习惯的养成

我国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时间分配不均衡、课业繁重使得青少年更加喜欢在网络上寻找精神、心理寄托。最吸引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是聊天、游戏、动画片、不良语言、图片、视频、行为等。青少年日常时间大部分是在学校、补习班度过的,他们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娱乐。游戏是他们的首选,这是造成网瘾少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问题少年的产生。其次是聊天,我国青少年基本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家人的陪伴,他们更愿意寻找同学、网友沟通,这时,不良网民的语言、行为对他们心理、成长、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2建立教育监督机制,进行多角度监管

通过青少年的日常活动范围,结合学校、家庭等建立多位一体的教育监督机制。比如在学校方面,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教育和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网络知识教育,定期借由心理咨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其加强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沟通,从而有效避免孤独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在家庭方面,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的学习和探索方向,帮助其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活目标,在生活中对青少年加大移动网络知识和网络不良舆论的普及力度,辩证看待其使用移动网络的问题,并通过与孩子多次进行平等交流与沟通,了解其情绪变化和学习状态,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把握其心理需求,从而构建有效的家庭监督体系和良好的家庭网络环境。

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长时间上网的农村青少年,其危险行为的干预不仅应从外界网络环境上干预,更应该从心理上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张晓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959-961.

[2]张瑾.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