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四份工作——由工作变迁看国家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7
/ 3

奶奶的四份工作——由工作变迁看国家发展

刘鑫悦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一中学高二17班152000

我的奶奶今年已是六十八岁了。她虽是年近古稀,却依然精神矍烁。而作为在她身边长大的孩子,我也有许多机会听她讲起早年的工作经历。每每听到这些,我都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建国后发生过的变化对下层人民的影响有多大。

我的奶奶出生在黑龙江的边陲小镇四方台镇,应该算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孩子:家庭困难,母亲早逝。这一切都促使她快速成长起来,以稚龄之躯扛起了家里的半边天。成年后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经人介绍,匆匆忙忙就嫁给了我爷爷。短短几年后,奶奶的膝下就已经有了三个子女,所以在当时家人的温饱问题就成为了头等大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奶奶下定决心要外出工作赚钱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一、七十年代初出家门

1975年冬天,奶奶就开始了她的第一份工作“扛甜菜”,从此与她脚下这片广袤的黑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甜菜代收点将公社[和农民送来的甜菜像小山一样堆放在火车站前货场,此时就需要人工将甜菜扛到火车上,然后将甜菜发往哈尔滨市制糖厂。奶奶的工作就是装火车,也就是家乡人嘴里的“扛甜菜”。这份工作看起来简单,却十成十是一份体力活。更遭罪的是,在我的家乡这份工作只有冬天才有。东北的冬天风大雪大不说,气温也低得吓人,通常在零下30多度,呆在外面和喳在冰窖里几乎别无二致,所以很多东北人家都选择在家猫冬。但哪怕天气再恶劣,想到了家里三个连滚带爬、嗷嗷待哺的孩子,奶奶都咬着牙坚持下来,没旷过一天工。

奶奶虽然长得瘦小,但在别人都怨声载道的时候,却只有奶奶一言不发。奶奶只会默默地裹紧身上的棉大衣,将那些少则八九十斤多则上百斤的甜菜筐挑在肩上,脚步踉跄地爬上火车,卸下冻成了块的甜菜,再摞到高处,最后再挑着和她瘦小的身躯很不协调的几乎半人高的甜菜筐返回原地。奶奶就像这样一天天地循环着枯躁的工作,即使薪水的多少是根据甜菜的吨数计算的,但因为奶奶肯出力,一天下来,奶奶赚的钱也算是干活的人中比较多的了。

每天中午奶奶都会有一会儿休息时间。因为心中惦念着几个年幼的孩子,所以即使时间很短暂,奶奶也要回家看一看。虽然在经过一上午辛勤的工作后,汗水早已打湿奶奶的头发,被凛冽的寒风吹过后头发上似乎结了一层冰碴,刺骨地冷,可奶奶早已顾不得这么多。她只能忍着寒冷一路小跑着赶回家。到家后奶奶顾不上自己先暖和暖和,而是先要照顾小一点的孩子,再做饭、烧炕。在家忙了整个中午后,奶奶又匆匆地返回了火车站,继续开始那枯躁的工作。

像这样忙碌而辛苦的冬天,奶奶度过了好几个。

二、八十年代商海沉浮

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商人不断崛起。在这种大形势下,奶奶为了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下定决心离开黑土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奶奶选择的是服装生意,与现在成规模的商业中心相比,那时的经商条件要苦很多,手中没有太多钱的奶奶只能选择在大街上摆地摊。夏天,奶奶站在街道的一旁,在炎炎烈日下吆喝,靠不时飘过的云汲取一丝清凉。冬天,奶奶只有用东北特有的棉质衣服将自己裹成一个球才能抵御刺骨的寒冷和无孔不入的寒风。但即便如此,在真正赚到钱后,“只要能赚到钱,再艰苦的环境也值”,朴实的奶奶如是想着。

时代的不同造成了服装的差异。在奶奶初入这行的时候,不仅服装的花样款式少,而且当时人们工资偏低,所以奶奶一开始的生意并不好,这让奶奶一度十分沮丧。但我的奶奶是谁呀,她可是一位出了名的打不倒的女强人!在遇到挫折后,奶奶不仅充分吸取经验教训,还实地考察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喜欢的服装款式。在渐渐地熟悉了个中门道后,生意就逐渐地好了起来,奶奶脸上的笑容也一天天地多了起来。

生意红火本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对于有着严重晕车毛病的奶奶来说,却着实是件痛苦的经历。因为奶奶所经销的服装需要到外地也就是当时的辽宁省海城西柳批发市场进货,所以奶奶每次进货都要乘火车花费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八九十年代的绿皮火车完全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不仅颠簸得厉害,播报到站也不那么及时。于奶奶而言最痛苦的事是当时的火车不限人数,车厢里几乎人满为患。此时的奶奶也只能无助地躺在车座下的地板上,煞白着脸,大口呼吸着车厢内本就不多的氧气,忍着想吐的冲动,默默计算好下车的时间。下车后,奶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飞快地找到火车站的卫生间大吐一场,然后扶着卫生间的墙壁抚着胸口静待溃散的精神聚拢,然后才缓缓地站起身来摇摇晃晃地寻了车去往服装批发市场。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次都这样平安无事,奶奶还有过吐在车厢里的经历。

正是因为这些回忆,奶奶至今仍十分抗拒乘坐交通工具出门。一听说家人要带她自驾游或乘坐别的交通工具,她都会面露难色,然后连连摇头,偶尔还会自嘲几句:“和旅游无缘喽!”

这份工作奶奶干了十年有余,也算是小有收成。但在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奶奶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且毕竟小镇里面客源有限,所以奶奶决定换一份工作。但换什么工作?奶奶陷入了沉思。

三、九十年代几度受挫

九十年代中期,黑龙江提出了“菜篮子,米袋子”的宣传语,而且因为三江平原得天独厚的黑土地的地理优势,又流传着“棒打狍子瓢舀鱼”的说法,所以绥化地区很多企业和个人纷纷投入到开发三江平原垦荒种地的大潮中。奶奶在听说去三江种地能赚大钱后,决心回到熟悉的黑土地上,于是跟着爷爷去了黑龙江建三江农场包地种水稻。

可就在奶奶怀揣着满腔热情到达建三江后,眼前的一切却让她失望不已。当时的三江平原完全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好,土地都是新开垦的荒地,是名副其实的“北大荒”[3];荒地甚至并不平坦,凹凸不平,杂草丛生。奶奶觉得这种土地走路都费劲,何况是耕种呢。但奶奶纵有满腹憋屈的怒火也无法宣泄出来。无奈之下,奶奶只能一块一块地慢慢开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在好不容易处理好土地问题后,奶奶又开始叹气。奶奶自知自己虽是劳苦人家的女儿,洗衣做饭是一把好手,却从未和土地打过交道。如今乍一接触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奶奶只觉手中的农具重若千斤。况且奶奶要种的是水稻,种水稻不仅比旱田累,而且个中门道也比种旱田多。奶奶只觉头上大山顿时多了一座。但不管怎么难,事已至此,奶奶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这一年间,奶奶一边向专业人士请教一边自己摸索,但是这一年收成并不好,赔钱也是一定的了。

但奶奶不服输的性格并不允许她认输。本着不会就学的态度,也抱着一点侥幸心理,奶奶开始了第二年的耕种。但天不遂人愿,那一年的收成依旧不好。更雪上加霜的是,奶奶种地的那两年的粮食收购价格并不如现在高甚至都不能和现在比。现在的水稻价格是每斤1.4元,但是在当时每斤水稻才3角钱。几十公顷水稻种了两年奶奶毫无疑问地欠了许多外债。奶奶也开始反思自己这样盲目地投入是不是错了。

就在这时,爷爷的火气绷不住了。爷爷是个固执而且传统的人,在奶奶前两次外出工作时爷爷就已经不高兴了,这一次赔了许多钱像一颗火星溅到了导火线上让爷爷直接爆发了。爷爷不仅和奶奶吵了起来,更是不让奶奶再留在外面工作。奶奶经过再三思量后,也觉得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就带着一身外债灰溜溜地和爷爷回了老家。

四、世纪小店收获成功

在九十年代末期,因为我大爷和父亲工作上的调动,我家举家搬迁到了绥化市[4]。后来我的父亲去外地出差,看到了一种名为“煎饼果子”的小吃,很美味并且还没有在我的家乡推广,回到家后,我的父亲推荐奶奶在绥化做这种美味又实惠的小吃。奶奶也觉得生活不能再像原来一样继续下去了。

因为煎饼果子还没有推广到绥化,所以奶奶不得不专门到外地学习这项手艺。但奶奶晕车很严重,爷爷又是固执的人,所以爷爷不仅坚决不陪奶奶去,还阻止奶奶去,奶奶很无奈。

在和爷爷软磨硬泡无果后,奶奶只能偷溜到火车站,这才前往目的地,学成了这门手艺。

学艺归来后,奶奶就盘算着开一间小店。说干就干,奶奶很快将目光锁定在绥化市第七中学附近的十几平米的小店,只是稍稍改造一下就初具规模。看着这间即将陪伴自己每个白天的小店,奶奶满意地点点头。

奶奶曾经工作过的小店

事实上,奶奶是绥化这座小城卖煎饼果子的第一人。一方面是新奇,另一方面是因为奶奶手艺好,所以吸引了一大批回头客。这样的日子奶奶过得疲惫却充实。

我对奶奶这个阶段的工作比较有体会,因为在我已有朦胧记忆的时候奶奶仍在从事这份工作。至今,我的脑海中仍能浮现出有关那时的一组画面:“天高云淡的叶落季节,一颗高大的杨树下,一间不大的店铺却生意红火,屋内本就不大的空间被一行灶台一分为二,一个瘦小的女人在里面忙碌,停留在煎饼果子上的目光专注而坚定。手上的动作也不含糊,嘴里还时不时地问着什么。每一位客人都是满脸满足地从小屋里出来。

就是这间小屋不仅让奶奶还清了外债,还让我家过上了小康生活。奶奶在我的心里也一度成为了高大的代名词。奶奶每当提起这份工作,就会骄傲地说:“现在绥化卖煎饼果子的小摊小贩有一半都是我的徒弟呢。”

如今奶奶早已进入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也早在十年前就结束了她的第四份工作。但她仍是闲不下来,就主动承担起照顾我学习和起居的任务。奶奶在督促我学习的时候就会用早年因为没有文化而吃过的苦教育我。闲暇时奶奶看着四周现代高科技产品也会有感而发,用她看透了人世沧桑的双眼看着我,感慨地说:“一个人啊,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忘本。无论你将来站得多高,走得多远,都不要忘了你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因为处在了一个好时代里,所以你才能安稳地成长。”是啊,我如今能吃饱穿暖,住在温暖的屋子里,享受着学习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不都是国家的功劳吗?所以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利用国家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倾尽我们所能的一切来回报国家,不忘祖祖辈辈的努力付出,用我们的知识与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时代与未来!

五、附录

在写完这篇文章后,我心中感慨万千。奶奶长达几十年的工作历程,竟被我用短短几千字就写了个模模糊糊的大概,心中有点不是滋味。

奶奶是个故事很多的人,这我一直都知道。因为奶奶会在不说话的时候眼睛里带着我不熟悉的沧桑,这令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所以当我了解“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之后,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奶奶的过去。而在听完奶奶的讲述后,我决定将主题定为“奶奶的四份工作——由工作变迁看国家发展”。

我选择这个主题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一是奶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的工作或多或少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其二是我可以在学习中将奶奶的亲身经历掺杂进来,从而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

因为奶奶的工作牵扯人物不多及家庭搬迁,大多已经不知去向,所以我只收集了奶奶以及几位父辈的口头资料。

我也回到了奶奶工作过的地方,但感慨的是有好几处已经焕然一新,再不复奶奶工作时的模样。

如今的黑龙江早已不再种植甜菜,昔日的甜菜田换成了玉米和水稻,曾经的三江平原也真正成为了如今全国出名的“北大仓”,曾经在街边随处可见的地摊如今也早已经搬进了百货大楼。这一切的一切令我失望不已,但随之汹涌而来的是对祖国油然而生的敬意——正是因为祖国的发展繁荣,才有了现在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历史一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时的我才明白,历史并不是只存在于教科书中冰冷生硬的文字,而是生动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赋予了我们对时代的感悟,与我们同在。

与此同时,我也发觉学习历史的方法并不只有死板地记忆教科书中的内容和历史大事年表,还有一些更为生动却极易被如今受“快文化”思想腐蚀的学生容易忘记的,例如听先辈讲述他们所知道的故事,或是搜集不同种类的文字资料,以及探访一些遗留下来的遗址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的。

总之,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颇丰,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我相信,在当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富足。

注释

[1]隶属于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

[2]隶属四方台人民公社。

[3]三江平原面积广阔,尽管从五十年代开始陆续地有人开垦三江平原,但仍是冰山一角,现在的建三江是全国有名的中国粮仓。

[4]1982年国务院批准撤销绥化县,设县级绥化市;1999年撤销县级绥化市,设地级绥化市,原县级绥化市行政区域为北林区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