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数学如何夯实“数学基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分析小学数学如何夯实“数学基础”

李敏

李敏河北省广宗县前旧店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数学基础”的理解掌握。理解掌握“数学基础”,要从基本概念、公式、定理、计算、以及解题的步骤,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掌握简单的逻辑推理入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教材,体会教材的编排特点,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感悟,发现隐藏在教学情境中的“数学基础”,并在练习中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反复训练。

关键词:基础;迁移;实践;发现

一个受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老师,从数学业务角度看,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基础、方法和能力”三者的关系。我的体会是,首先要牢固正确理解掌握数学中的“基础”,其次是不断寻找机会交给学生常用的“数学方法”,学生的数学能力自然也就会不断得到提升。而在如今的数学教学中,一味的只重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整天的讲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而忽视了数学基础的教学。忽视了数学基础的教学来单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罢了。老子曾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形象的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我们平时不也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吗?

夯实数学基础,首先要理解数学基础的含义。数学基础不仅包括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方法和规律性的结论,也包括基本做图、数的运算、以及解题的步骤,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表述。

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不象以前使用的教材,把概念的意义、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都总结在书上,教师利用例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书上总结好的概念,并加以运用,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现在书上没有总结出来这些概念、定理、公式,不等于不需要总结。恰恰相反,他给了我们老师和学生更大的空间来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结合学生的讨论,发现,实践,体会出这些概念,自己总结出公式、定理等。比如,在五年级上册学习“数的世界”时,教材上没有呈现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而是通过买东西的场景,发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数”的存在。我们在教学中,也没有必要总结出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但我们需要结合实际生活,使学生认识到0、1、2、3、4……..这些数同分数,小数有什么不同。他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数的概念就悄然而生了。又如六年级下册“圆”的教学。教材没有出现什么是“圆”,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等等概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形,摸手头的圆形物体,体会“圆”不同于我们的书本,课桌,三角板,直尺,不同于我们以前认识的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用圆规在本子上画圆,自己去发现圆心,半径,直径;去测量,发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通过学生的“找、摸、画、量”以及小组讨论,“圆”这种不同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就深刻的印在学生脑子里了。对于象半径、直径的概念,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自己组织语言,都能把它们的概念的意义理讲清楚,想明白。

现行数学教材的编排讲究“螺旋型上升”,这就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衔接,同时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通过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小学生在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最头疼的是各种图形的公式,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而这些公式又是必须熟记的基础知识,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要做的,就是怎么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同时运用好知识的迁移规律,发现不同几何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做到理解公式而不是“背“公式。如,小学最开始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来。在反复的“摆”中,自己发现“长乘宽”这个公式;而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让学生通过“转化”的方法化平行四边形为长方形,怎么转化?还是放手让学生去剪,去摆,去画,去拼。自己总结的东西,印象自然深刻。

计算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技能。怎么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加、减、乘、除呢?小学的计算看似繁多复杂,其实就是四则运算。

首先是认识各种数的四则运算之间有没有联系,是什么联系,有没有区别,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利用这些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已有计算水平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计算。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把分子相加减而分母不变的计算方法。因为时隔半年,知识有很大遗忘,这时候,一定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分子相加减而分母不变。我在教学新课前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复习练习题,在引入新课后,学生自然就想到了要把异分母分数先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

其次,就是有针对性的练习,四则运算,混合运算,简算,都要经常做适当的练习题。每次练习的量不要大,题型不要太多重复,也不要所有题型都设计。要有计划的进行分类练习。尤其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加强练习。为了不使练习枯燥,我们可以以计算竞赛的形式来进行。

另外,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很多计算,学生之所以出错,不是因为他不会,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失误,比如数字写错,符号抄错,忘掉括号……或者出现因计算方法不恰当,导致计算不下去的情况。因此,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要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即: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看数字特征,看运算符号,有没有括号;二想,想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没有简算;看好了想好了再动笔计算;算好后养成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数学基础知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又不能把它和方法的掌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割裂开来教学。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习惯,以及毅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或优美词句,大胆地用到口语交际中,尝试写进习作中,让学生在“主动积累一话学活用”的历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