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刘洁

(平昌县人民医院信义院区(产科)四川巴中636400)

【摘要】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简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替硝唑以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比2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C反应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概率为4.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替硝唑;慢性盆腔炎;左氧氟沙星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091-02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oflevofloxacincombinedwithtinidazoleinthetreatmentofchron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Methods100casesofchron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weretreatedinourhospital.Wererandomlypidedintotwogroups,thecontrolgroup,observationgroupweretreatedwithtinidazoleandlevofloxacincombined.Theeffects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andC-reactiveproteinlevel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better.The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was4.00%.ConclusionTinidazolecombinedwithlevofloxacintreatmentofchron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inpatientswithsignificantresults.

【Keywords】Tinidazole;Chron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Levofloxacin

在临床上,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1]。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带较多、月经异常、下腹坠痛或者性交疼痛等。本文研究主要观察替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见下。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占50例。本次研究已经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并自愿纳入观察。

观察组当中,年龄范围在21岁~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78±3.57)岁;病程为3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1.69±0.47)年。

对照组当中,年龄范围在21岁~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1±3.23)岁;病程为3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1.12±0.34)年。

对比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病程差异均不明显(即P值大于0.05),两者可以实施科学性的对比。

1.2方法

单独给对照组慢性盆腔炎患者替硝唑治疗,取0.4g的替硝唑,将其溶入10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完全混匀后,使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每天治疗2次。连续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当中,给本组慢性盆腔炎患者在上述替硝唑治疗基础上,联合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取0.4g的左氧氟沙星同样将其溶入0.9%的100ml氯化钠溶液中,摇匀后进行静脉滴注用药,分两次治疗。治疗时间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并记录分析其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概率。

1.3.2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7天后,患者的下腹坠痛、性交痛、白带以及月经异常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经妇科检查发现,未存在按压疼痛,B超检查正常,治疗后未见复发。

有效——治疗7天后,患者性交痛、下腹坠痛、白带以及月经异常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经妇科检查发现按压疼痛明显好转,B超检查同样未见异常情况发生。

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未发生任何变化,经妇科和B超检查结果无改变。

总有效率的数据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总概率减去无效概率的差值。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的数据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用“%”表示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概率,并用卡方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并用t检验,当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异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慢性盆腔炎患者接受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00%),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显著,P<0.05,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34.68±4.54)g/L,对照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34.34±4.24)g/L。两组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3.28±1.32)g/L,对照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8.54±3.46)g/L。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降低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的反应发生的情况

观察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概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P<0.05。具体情况如下:

观察组中,出现食欲不振患者1例,出现皮疹患者1例,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概率为4.00%(2/50);对照组中,出现食欲不振患者4例,出现皮疹患者5例,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概率为18.00%(9/50)。

3.讨论

作为一种临床中常见的妇科病,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发部位为盆腔腹膜、周围结缔组织以及患者的内生殖器官。发病原因为结缔组织增生,出现大量分泌物聚集,患者的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等均可能导致慢性盆腔炎的病发。由于慢性盆腔炎的病程较长,病情复杂,且容易反复发作,患者需长期治疗,且不易治愈,对其生活质量以及夫妻生活的影响较大。

替硝唑属于硝基咪唑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的效果,并且可有效对抑制病原体合成,进而达到将病菌杀灭的效果。由于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原体为厌氧菌、革兰阳性菌等多种菌类,而替硝唑可对厌氧菌、难辨梭菌、梭状芽胞杆菌等有良好作用,抗菌谱相对较为广泛。且该药物与临床中的其他抗菌素共同应用时同样具有一定效果,并不存在无配伍禁忌。甲硝唑同样属于硝基咪唑类的药物,但该药物与替硝唑的效果相比,显著较差。替硝唑对于厌氧菌、革兰阳性菌等致病菌的抗菌活性较强,且相对安全。

在本次研究中,在使用替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同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后,治疗效果较单一使用替硝唑更为可观。左氧氟沙星属于一种喹诺酮类抗生素,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该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的抑制作用,且可对细菌DNA的合成具有阻扰作用,抗菌作用较为可观。据相关报道称[2],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作用相较于氧氟沙星更强,至少提高了1倍以上。该药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显著,且不会产生较多不良反应,患者停药后均可自行恢复,与替硝唑联用效果翻倍,属于临床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替硝唑治疗基础上,联合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后,其白带较多、月经异常、下腹坠痛或者性交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其中总有效率为96.00%,而单独使用替硝唑治疗的对照组中,其总有效率仅为82.00%,稍逊于观察组,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显著,P<0.05。该结果说明,替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效果各不相同。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3.28±1.32)g/L,明显较治疗前(34.68±4.54)g/L降低,且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8.54±3.46)g/L),P<0.05。以上结果可进一步说明,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可观,由于C反应蛋白属于患者组织遭到损伤或者出现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得到降低,说明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经过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差异较大,观察组中,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概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P<0.05。由此结果可以进一步说明,替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更佳,不仅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不会导致较多不良反应情况出现,安全性较高,属于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想手段。

总而言之,使用替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C反应蛋白水,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今后的研究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雪虹.替硝唑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5,2(3):59-60.

[2]高霞.盐酸左氧氟沙星与替硝唑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6):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