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视角解读职教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从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视角解读职教发展

王筱枚

王筱枚(河南省医药学校,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在阐述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分析当前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15-02

2010年2月28日至2010年3月2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再度引发了职教热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个迫切的要求[1],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出发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将自然形态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就促进了这种质的转化,扩大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探讨一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国家、并经过与开发对象的有机结合,使特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发掘、有效发展与合理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

人力资本概念之父舒尔茨就强调了教育在人力资本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方法,是人力资源生成和提高的基本途径,其中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2],而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

(一)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人力资本可以分类专业化人力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而对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的是专业化人力资本。这两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通过与生产分离的学校教育和实践中学习。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单纯依赖或主要依赖“在实践中学习”,无论是对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或人力资本总体水平的提高,都是低效的[2]。相对于一般文化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上有显著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既对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形成专门领域的职业技能,能同时担负一般人力资本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双重任务;(2)在教学体制上,职业教育十分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有利于高质量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如德国的“双元制”就是在教学体制上校企密切结合的范例。(3)职业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高素质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的系统教育训练,使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是高效的,可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能促进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第一,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可以替代自然资源,以缓解资源的短缺;第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能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能创造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资源的不足;第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产生倍数效应[3]。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却创建了经济腾飞的奇迹,就是明证。

二、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

(一)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总量需求较大

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从工业化的中期也好,还是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也好,都迫切地要求大幅度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劳动者大数是3亿人,而其中技能型劳动者总量为1亿人,占13,距离发达国家12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2]。我国产业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是:产业结构将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转变;技术结构将由以劳动密集型和传统技术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所谓的“灰领”人才,都需要职业教育来提供。

(二)职教存在结构性短缺,特色不鲜明

结构性短缺,特色不鲜明,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紧缺逐渐转向结构性紧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总量已经不小,但是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有存在着结构性短缺。

(三)职教发展制度尚不健全、相关机制不配套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未实现良性循环,主要体现在:(1)管理体制不顺;(2)劳动就业制度尚不健全;(3)职业教育教学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够密切。

三、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一)实行开放办学、树立正确的理念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应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办学理念,针对中职教育“开放性”的特点,要自我超越,大力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实行校企合作开放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纲要的要求。

职业学校在发展上一定要树立以下几个理念:(1)实践重于理论的理念,突出技能特色;(2)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理念;(3)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二)在人员使用上要增大职业学校自主权

由于管理机制问题,加之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难管,工作强度较大,收入较低,所以要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从企业聘用优秀的双师型人员来上课有一定的难度,致使一些需要生产实践专业课,只能由没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教,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给学校较大的人事权,除通过公开招聘人才,也可灵活性地聘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专家代课,改善师资结构,加强信息与技术交流[3]。使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技术人才能很快地服务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的第一线,学校和企业人力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实现二者的双赢。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一定要经过人才需求调查,科学地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发展趋势,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设置专业,要以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的超前意识对原有专业进行增、删、调、补,以免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准入制度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与推行服务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人们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也是技能水平的有效证件。因此,职业学校应继续进一步加强现有技能鉴定站的建设,通过双证培养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将双证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安排,检查双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要求毕业生在毕业时做到手中多证齐全: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合格证等。学生就业时就多了几份参与竞争的实力。

(五)构筑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做好就业工作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没有良好的就业就没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就业来开展。学校应建立一个覆盖当地乃至全国的本行业人才需求网络,聘请行业人事主管,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提前介入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中心还应积极探索与一些职业中介机构合作,为学生挖掘更多的就业信息。

(六)职业教育应成为新生劳动力以及再就业人员的就业教育

随着整个市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成熟,必然会形成一个自动吸纳高素质的劳动者,排斥低素质劳动者的机制,再就业人员只有通过培训学习,实现自身资源的再开发,才具备就业的资质。将下岗再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职工下岗再就业的需求,开展“订单教育”[4]。尤其是对农民子女免费的职业教育,学到技能后就业,也是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结合的优势所在。

总之,职业教育有着极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职业学校只有把握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就能抓住当前的良好发展机遇,大展宏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NBOL].http:www.people.com.cn.

[2]何灵.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6卷,第1期122-124

[3]王绪.对当前职业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43-144

[4]潘玉生.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开拓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3

作者简介:王筱枚(1975年8月-)女,河南省医药学校,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中心国家二级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