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敏感度在眼科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对比敏感度在眼科的临床应用

王新乔

乳山市人民医院眼科王新乔

关键词:对比敏感度;眼科;应用

视觉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形觉,即不仅能看到物体,而且能分辨其形状。目前在临床上评价形觉的主要手段是视力表,但单纯用视力表检查视角大小,只能反映黄斑对高对比度小目标的分辨能力。将不同的空间频率作为横坐标,将条纹与空白的亮度对比作为纵坐标,即将视角与对比度结合,测定对于各种不同空间频率图形人眼所能分辨的对比度,可得出对比敏感度函数,通过CSF可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眼的形觉功能。

1视觉对比敏感度的生理学机理

生理学家认为,视觉通道理论是视觉对比敏感度的形成比较完善的机理。视觉系统具有特异的视觉通道,每一通道只在特定的很窄范围的空间频率上有特定的敏感范围,而所有的对比敏感度功能正是每一通道的反映。视觉通道理论认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包含X细胞和Y细胞,X细胞主要分布于黄斑中心区域,主要接受视锥细胞的传导,兴奋时称为X细胞通道开放,抑制时称为X细胞通道关闭。Y细胞主要分布于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周边部,主要接受视杆细胞的传导,兴奋时称为Y细胞通道开放,抑制时称为Y细胞通道关闭。X细胞对高频正弦光栅敏感,Y细胞对低频正弦光栅敏感。2种通道的状态受同级或上级神经元细胞控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2类不同状态视细胞的数量对比状态。不同状态视细胞数量对比状态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如正常眼夜视时,Y细胞通道开放增加,对X细胞通道抑制增加,因此对低频区敏感,高频区CSF降低。所以,在不同视觉条件下,通过X细胞与Y细胞通道竞争性开放或关闭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的CSF曲线。

2CS的检查方法

1、主观检查法

1􀀁SCS仪:屏幕显示按正弦分布的光栅条纹,如Takac-iCGT-1000型自动CS检查仪及眩光测试仪通过光圈变化检查CS,其横坐标为不同视角对应的不同空间频率,其中5.3-4.0􀀁视角为低频,3.5-1.6􀀁为中频,1.0-0.7为高频;纵坐标为敏感度阈值,与CS成倒数。

2、干涉条纹仪:不受屈光间质的影响,用于测量视网膜-大脑系统的空间频率特征,适用于判断圆锥角膜、角膜混浊、白内障等患者的视功能状态。早、中期白内障视力>0.1者用此法预测术后矫正视力比较准确。

3CS的临床应用

1、在白内障中的应用。CS和GS可以灵敏、全面的反映患者视功能状态,结合视力检查结果可客观评价白内障和后发性白内障PCO对视功能的影响,是确定白内障手术及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时机,以及评价手术疗效的有效标准[2]长期以来,在评价白内障时,视力常被作为主要的视功能指标,然而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视力较好的白内障患者主诉夜间驾车、读书、强光下或日常生活中视物有困难。这些现象单纯用视力无法解释。因为视力表检查的结果仅可反映黄斑对高对比度小目标的分辨能力,而不能反映整个视网膜对低对比度物体的分辨力。早期白内障由于晶状体混浊不均匀,患者通过混浊的缝隙视物,中心视力可能仅轻度减轻,而此时低、中频区的CS已下降,加上眩光后,强烈的光线通过混浊的晶状体发生更大的散射,由于散射光干扰,在眼内形成较强的光幕,叠加到视网膜上,则引起全频GS下降。所以CS、GS能够比视力更准确、全面地揭示患者的视功能状态。根据传统检查方法和手术适应证,只能让这部分视力尚好但有上述视功能障碍的患者等待视力明显下降后再给予手术治疗。现在,对早期有明显症状的白内障患者,应把CS及GS作为评价视功能及确定手术指征的指标,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CS的改变与晶状体混浊的类型、部位、瞳孔大小有关,混浊越靠近视区中央影响越大;当混浊部位及程度相同时,混浊部位对于CS的影响顺序为:晶状体后囊膜下>皮质>核性;瞳孔大时,周边混浊影响CS;瞳孔小时,中央混浊影响CS[1]。白内障摘除术后的CS及GS值都升高。有研究显示视力>0.5的早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CS及GS各空间频率明显下降,术后恢复至正常范围。另有部分视力尚好的PCO患者,有视物不清、畏光等明显自觉症状即视觉质量较差,经检查发现CS和GS均已下降,激光切开晶状体后囊膜后,视力虽无明显提高,但主诉症状基本消失,CS和GS恢复正常。

2、在高眼压与青光眼中的应用。CS能发现早期视野正常而视功能已有损害的高眼压者。它反映早期视神经纤维的损害,是高眼压患者是否需要治疗的指征。眼压的下降与CS值下降的恢复在56%的高眼压患者同时出现,而在青光眼患者却无此现象,揭示视神经纤维长期损伤会造成不可逆影响。高眼压患者CS的下降主要体现在高频及中频区。[1]认为早期青光眼使中、高频区CS下降。也有学者认为先有低频区CS下降,视力异常者则全频CS下降,并与视野缺损有一定的关系。病理生理研究表明青光眼视神经损伤部位原发于筛板。猴实验性青光眼研究中发现,大的M神经节细胞及较大的P细胞对外界压力抵抗性差,并可因对于缺血的耐受力差而先受损。在进展期青光眼的发病过程中,多数大细胞已死亡,小细胞逐渐发生死亡。在早期单纯性青光眼患者的VEP检查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青光眼早期及高眼压早期受损的是大神经节细胞,即低频区CS改变,随病情发展,所有细胞都受损,导致全频CS下降。

青光眼CS的变化与视觉系统中不同的神经通道受损有关,CS曲线上不同空间频率区的阈值,代表视觉系统不同空间频率的敏感特性,而各空间频率通道在视网膜以及视路中的分布有所不同,因此,视觉系统各层,不同部位的病变选择性地影响其空间频率通道,造成不同形态的CS的改变。X通道主要分布于中心凹,对高频光栅敏感,Y通道分布于黄斑以外,对低频光栅敏感。青光眼眼压升高时,X通道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最先受损,从而表现出高频区CS下降;眼压长期升高,神经供血减少,Y通道细胞轴突也受影响,导致低频区CS下降,最后发展成全频区CS下降。因此,青光眼CS值的特点与受损神经节细胞的数量、范围及损伤网膜的不同层次有关。虽然影响CS的疾病很多,使其不能独立作为青光眼的诊断指标,但CS下降早于视野损害,CS检查敏感、方便,对了解早期青光眼的视功能状态有很大意义,所以对主诉视力不佳或夜间视力差而屈光正常的人应常规行CS检查。

总之,临床上已用CS来评价青光眼的形觉功能,并认为视力和视野正常的青光眼患者可出现CS异常。在视野有损害的患者,CS的异常程度和视野异常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评价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改变中,CS可能成为一项更为敏感的指标。视力、视野和CS均为测定形觉功能的重要指标,视力实际只反映黄斑中心凹对高对比度的细小目标的空间分辨力,而CS代表人眼对不同空间频率的分辨力,其高频区主要反映视敏度,中频区较为集中的反映视觉对比度和中心视力综合情况,低频区主要反映视觉对比度情况。视觉CS检查是一种新的视功能检查方法,能够早于视力和视野的改变,它能灵敏、全面的反映视功能状态,对一些眼病的早期诊断、手术时机选择、治疗方式及疗效评价都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跃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角膜改变和功能视力[J].眼科,2012,10(5):62

[2]毛崇溶,吕帆,王勤美.中低度近视眼PRK治疗后的对比敏感度变化及眩光现象[J].眼科新进展,2012,22(3):12

[3]赵绍贞,袁佳琴,孙慧敏.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地形图变[J].眼科研究,2013,15(4):29

[4]丁传庆,孙葆忱.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对比敏感度改变及滤光镜对其影响[J].眼科研究2013;14(3):12.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