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文化对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析儒家文化对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陈铁

陈铁(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主要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儒家思想里,科技的地位很低;儒家思想强调重实用、重现实而轻玄想;儒家思想主张宗法前贤,因袭多而创新少,缺乏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儒家伦理思想对科技发展也有制约。

关键词:儒家文化;科技;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哲学流派,这些流派自身有着强大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体系。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现实主义,即中庸之道(对百姓施仁政,君权神授)。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是无政府主义,即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是理想主义,即天下为公。这三家之言在中国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此我将以这三家之一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作下浅显的分析。

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在长时期变革的疲惫后,这是一帖理想的安眠药,因为这安眠药的魔力,中国社会便一觉睡了两千年,直到孙中山先生才醒转一次。”无疑,这“安眠药的魔力”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影响到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消极一面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重实用、重现实而轻玄想。“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过于怪诞的虚幻的都是应该予以排斥的。这样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使得科技遭受了难免的厄运。如天文学中,中国是世界上有着最早日食、月食和彗星记录的国家,然而这些记录往往用来比附人事,用来警戒帝王勿施暴政。数学中,代表秦汉时期数学最高成就的《九章算术》,主要内容集中在日常应用题及其解法,大多不外乎计算土石方,田亩面积之类。有人将中国古代数学称之为算学,也就正是就中国古代数学的这种实用性而言的。医学中的房中术是为了延年益寿。而炼制丹药也是为了长生不老,至于火药,那只是炼丹家偶然的发现,是炼丹的副产品。而丹药中高含量的汞和砷等剧毒物质,也只能为古人所忽略而成为今人一种化学意义上的研究。在中国古代科技过于重实用这一点上,四大发明更具有代表性。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带给全人类的重大贡献,可是它在不同的地域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在西方,它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前进的强大动力,这一点已经为世界所公认。马克思曾精辟地论述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而在四大发明的故土,它的命运如何呢?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

儒家思想注重实用,注重知识从实践中来,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论语·卫灵公》)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中国古代科学的形态是实用科学,即技术。实用科学是人们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又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它往往只是实践经验或观察材料的积累,很少有理论上的分析研究,也不注重严格的量化考察。中国古代的科学,有的从诞生之日起历经数千年,仍然处在经验的水平上,而未能上升到理论。

儒家思想主张宗法前贤,因袭多而创新少,缺乏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对于前代圣贤流传下来的思想只能是去阐释而不主张有所创造。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往往注重对前人的因袭,少有个人的创造,多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如在农业方面,从春秋战国时代就由粗放经营开始转入精耕细作,汉代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汉时期的《汜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为后来农耕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齐民要术》成书于6世纪,该书征引的资料多达一百六十多种,元代的《王祯农书》主要资料都来自《齐民要术》,成书于18世纪的《授时通考》,所增加的新资料仍然有限。也就是说,在长达一千二百余年的时间里,农业著作的内容基本上是陈陈相因,没有太大的变化。同样,成书于明代的《天工开物》(宋应星著)和《本草纲目》(李时珍著)也基本上停留在对前人经验总结的层面上。

最后,儒家伦理思想对科技发展也有制约。儒家思想不注重对自然界和科技的研究,而注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主张名正言顺,主张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要注重保持好自己的名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同样,孔子十分注意《诗》的教化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认为《诗》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的强大作用。孔子主张孝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古人更是主张以孝治天下。“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就是一部集中论述孝道的儒家经典。这部书,由贵为天子的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之作注。大概还是通过天子的身体力行,来感化天下苍生。作为传统美德的孝,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不能将其完全抛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传统的孝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多存在抵牾之处。儒家经典里的很多关于孝的记载就与现代科学相违背。如《孟子·离娄上》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即便在今天的一些地区,由于继承香火的思想在作祟,计划生育工作都显得举步维艰。再如《孝经》中记载孔子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国演义》中曹操割发代首以及夏侯啖目的深意。受此思想的影响,医学中的解剖学在中国便无任何生长的土壤。所以,中医对人体的很多认识也往往是模糊的。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但也不可否认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积极导向,中国科技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就是最好的证明。可以说,指出儒家思想的不足,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从传统中走来的我们与之有着难以斩断的情缘。全面清晰地认识传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文革的“批林批孔”,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新世纪的“科学发展观”,百年中国,始终在儒学与科学之间徘徊。而当越来越多的国人徘徊在儒学的大门之外时,世界却对儒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热情。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交流与融合是难以阻挡的历史趋势。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新的儒家文化,值得国人深思。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387-398.

[2]张岱年.儒·道·佛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0,8:9-10.

[3]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7.

[4]鲁迅.伪自由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9.

[5]李传印.中国古代科学技木的局限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1(4).

[6]朱成全.论儒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1995(1).

[7]张卫平.浅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缺陷[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5).

[8]徐少锦.孔子科技伦理思想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