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效果观察

甘沐英

(浏阳市妇幼保健院湖南浏阳410300)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对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017年患有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常规组的患者单独采用针灸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使用针灸疗法的基础上采用加味益气聪明汤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清Fib以及TC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主要表现为研究组的患者有更加良好的改善效果。研究组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常规组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针灸疗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加味益气聪明汤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更加有效地减轻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血清Fib及TC指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关键词:加味益气聪明汤;针灸;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

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在中医上属于“眩晕”的范畴[1]。目前,在临床上多用扩张脑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方法来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改善脑干前庭神经核以及小脑供血[2]。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当中一项常见的疾病,因中老年人,脏腑亏虚,阴阳失调且气血津液代谢紊乱,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另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上蒙清窍,痰浊瘀血痹阻经络,从而导致眩晕的发生.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2017年患有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42~59岁,病程1~3年,平均年龄(48.23±1.34岁),平均病程(1.4±0.2年)。观察组中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44~62岁,病程1~3年,平均年龄(47.23±1.28岁),平均病程(1.2±0.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排除严重肾功能不足的患者;脑干或小脑出血或梗死的患者;高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孕妇或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均已接受X线、CT等检查,均符合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2]。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针灸治疗,主穴为百会、完骨、大椎、风池以及C3~C5颈夹脊穴,配穴为胃俞、三阴交、脾俞、血海、肾俞、肝俞。患者取俯卧体位,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大椎取1.5寸毫针进行0.5~0.8寸斜刺,于患者的夹脊穴取1.0寸毫针于脊柱的方向进行0.5~0.8寸斜刺,于患者的百会穴取1.0寸毫针进行0.5~0.8寸平刺,其余穴位均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进针,进针后留针30min,每日1次。研究组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加味益气聪明汤(炙何首乌15g、黄芪15g、甘草6g、升麻9g、葛根15g、人参15g、白术12g、白芍15g、蔓荆子10g、法半夏9g、丹参15g、熟地15g、当归15g),一剂分两次煎熬后混合,分2次服用,每天服用一剂。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

1.3观察指标与评分标准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总胆固醇(TC)以及血清纤维蛋白原(Fib)的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的症状进行评分。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对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进行检查。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上海盈公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检测试剂盒)对Fib进行检测。采用酶标仪比色法(江苏森贝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检测试剂盒)对TC进行检测。患者的临床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痊愈:患者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已提高至正常水平,且患者在治疗结束之后眩晕的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但未至正常水平,患者眩晕的症状也有明显的减轻。有效:患者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有提高,患者眩晕的症状也有减轻。无效:患者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没有提高,且眩晕的症状也没有得到改善。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应用t检验对全部患者干预治疗的状况进行检验,采用x2对质量评分比较的结果进行检验,P<0.05,结果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束之前,对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以及血清纤维蛋白原(Fib)的指标进行测定,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结果没有较大差异,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清Fib以及TC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主要表现为研究组的患者有更加良好的改善效果,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研究组的患者中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人数有4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常规组的患者中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人数有3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黄芪、葛根、蔓荆子等药物具有改善细胞缺氧以及微循环的效果。本文中使用的加味益气聪明汤中含有的人参、黄芪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的效果,白术健脾祛湿,何首乌、当归补血活血,葛根、升麻升清阳、清风热,丹参活血化瘀,白芍、蔓荆子养血祛风止痛,法半夏燥湿化痰,熟地补肝肾、益精填髓,此类药物配伍使用能够起到健脾益气升清、补益气血的效果,从而达到标本兼治。针灸治疗眩晕是中医传统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能够对局部的肌肉痉挛进行一定程度的缓解,对组织粘连进行松解,能够对无菌性炎性组织水肿的消退、吸收起到促进作用,对局部微循环起到改善作用,对脑血管供血进行增强[3]。大椎、风池以及百会等穴位作为头部气街、髓海气机转输的位置,针刺能够达到熄风定痛以及清利头目的效果;C3~C5颈夹脊穴是经外奇穴,针刺能够达到舒筋通络、疏通气血、升阳补益以及对髓海进行补充的效果[4]。

综上所述,在常规针灸疗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加味益气聪明汤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更加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眩晕程度,对患者脑血流、血清Fib及TC指标进行改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坚,赵玲丹.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4(9):2403-2404.

[2]江淑红,祝明浩,韩杰,等.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3):8-11.

[3]王宁忻.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2):89-90.

[4]康湘萍,金国琴,韩志芬,等.益气聪明汤及其加减方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大鼠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3):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