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体备课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关于集体备课的几点思考

张旭霞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新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弥补经验的不足,老教师可以通过碰撞获得新的启迪,集体备课无疑是提升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证。

就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我校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率先实行“每日备课研讨”,将集体备课纳入常规,改变了以往一周集体备课一次的模式,为集体备课提供了有力的时间保障。并且在监管力度上也非常有力,集体备课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每次备课都有内容记录,相应部门作考勤,与奖惩直接挂钩。这些努力为集体备课的展开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探索过程中,总是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我校尽管在集体备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实效性却仍是不尽人意,集体备课时常流于形式,备课成员参与热情不高,收效也不是非常明显。久而久之,许多人不愿意参加集体备课。

那么,既然集体备课的好处人人尽知,为何,效果却事与愿违呢?笔者管中窥豹,根据自身所参与过的集体备课活动,针对其中存在的几点细节问题,提出一己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同行灼见。

当前集体备课主要实行“一人主备他人辅备”的形式,即针对所备课题由一人主讲其他人交流讨论;采取“预先备课”,提前预备下一周的内容。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可是,事实情况却是:先是主备人照本宣科寡言无味的读所主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流程;之后,其他老师茫然四顾蜻蜓点水不着边际的敷衍两三句话;最后,草草收场。往往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给每位教师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

那么,当前集体备课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该实行怎样的对策?

唱独角戏还是唱多角戏?

集体备课,很多人成了群众演员。走个过场,简单一两句台词,一节课就完成了。这样,势必无法调动群体的积极性,集中大家的智慧,有效展开集体备课。那么,这样的状况,主要问题出在哪儿?

症结就出在个人承包上,个人承包,其他人成了吃大锅饭,过于依赖主备人。集体备课成了主备人唱独角戏。

集体备课任务分配到人,各人领到自己主备的课目,便只关注自己的主备任务,而对于别人主备的课目,则处于等待与依赖状态。但凡今天要备的课目不由自己主备,那么对于这一课的重点难点课堂流程该怎样安排等等往往不再过问。没有事前的思考,怎能完成高质量的研讨?久之,集体备课成了主备人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其他成员常常是无所事事。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安排若干人主备,一节集体备课安排三四个人主备,其他人参与交流研讨,指定人作备课全程记录。

同时安排几个人主备,多角戏总会比独角戏要精彩一些。而且,这样,集体备课的循环加快了,每个人思考、锻炼与参与的机会自然也就增多了。

2.提前一周还是提前一天?

集体备课效率低,常常是集体备课结束了,对这一课讲的内容还是蜻蜓点水,一片模糊。大家都不参与到备课研讨中,或者,参与了也就是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其实,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也出在预先备课提前一周上。

深入钻研一节课要花许多时间与精力,每个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往往放在今明两天的课务及作业批阅上,而对于下一周要完成的课目,既腾不出足够的精力,也因为第一遍接触而无法深入其中。很难对下一周要讲授的课题作充足准备,势必很难在集体备课上提出有见地的看法,完成智慧火花的碰撞。因而,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深入研讨的集体备课效果就大打了折扣。

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预先备课不必提前一周,可以提前一天或两天,当天的课堂与第二天要完成的课堂才是工作的重心。可以提前一两天备课,大可以不必提前一周的时间,备课与上课间隔越长,效果越差。第二天要备的课,谁都急于思考,谁都在思考,备第二天的课,准备充足,实用性强,自然就多了些交流,交流效果就深入有效得多。

但是,这样似乎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集体备课结晶的学案就会因此印制得不及时,现讨论现印制学案,难免会印制不及时,耽误第二天使用。那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3.学案的形式要不要固定?

纸质学案,看起来工整而规范,一沓学案捧在手中,显得颇有成就感。但是,事实上,纸质学案的编制与完成,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导学案既定单一,课堂灵活多变,难免会有脱节。统一印制出的学案不一定能与每一个教师的课堂思路教学环节衔接。有些学案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教师欲舍又惜,欲取无味,学案成了鸡肋。

第二个问题是,有时学案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就变相成了课后作业。而且学案编制每科都有,学生时间精力有限,况且学生手头往往有相关辅导资料,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料浪费和加重了学习负担。

第三个问题是,许多课堂为了围绕现成的学案,变成了习题讲解课,造成了课堂美感的缺失,课堂模式的僵化。

其实,关于学案,大可以不必拘泥于统一的内容与模式。学案的核心往往集中于几个有见地的题目,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有所取舍,用口头或板书的形式布置,让学生在作业本中呈现。

学案不一定非要印制的固定形式呈现,而且,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情,教师大可以有选择的余地。教与学是核心,而学案是辅助,学案的形式大可不必固定。

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相信,调整完善之后,集体智慧的火花一定会让身在其中的我们更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