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急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急诊治疗

魏凤兰

魏凤兰(武警黑龙江总队医院急诊内科150070)

【中图分类号】R6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099-02

【摘要】目的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igiasyndromes,FMS)是临床上常见的以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讨论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急诊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虽然有许多口服药物可缓解FMS的症状,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药物对FMS有特异性,故对该病仍需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关键词】纤维肌痛综合征急诊治疗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igiasyndromes,FMS)是临床上常见的以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弥漫性全身肌肉疼痛和软组织多发性触压痛。目前研究认为,这种疼痛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一般伤害感受的神经感觉放大所致,而非特异地来自肌肉病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成年人以女性患者占绝大多数。患者除肌肉疼痛外,常伴随有抑郁、焦虑、失眠、内分泌疾病、肠易激惹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本综合征若不及时诊治,多可由急性疼痛转化成慢性疼痛,使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复杂化。

【病因与发病机制】

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清楚,但是日益增多的证据提示其病因为来自外源性的因素。症状出现的可能机制是睡眠障碍、与中枢神经系统伤害感受功能有关的神经化学递质明显异常以及免疫紊乱。如脑脊液中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升高,此神经生长因子被认为可促进含P物质神经元的生长,并参与了神经重塑过程,是引起和维持肌肉疼痛症状的关键因素。同时实验证明P物质是伤害感受的增强因素,现已发现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血清5-HT降低,而脑脊液中P物质明显增高,理论上和疼痛放大症状一致。

【临床表现】

1.疼痛绝大多数发生在育龄期已婚妇女,但青少年和老年人亦十分常见。患者诉述肌痛而无软弱症候,多具有典型弥漫性全身肌肉疼痛。疼痛多位于可运动关节附近的肌肉、韧带、滑囊、肌腱等软组织,但不在关节内。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弥漫性、深在的酸痛、刺痛,甚或撕裂样痛、灼痛,令患者难以忍受。

如果疼痛症状已持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患者常伴有失眠、抑郁、焦虑,头昏目眩,长时间晨僵,类似躯体疲乏的疲劳;可伴有腹部绞痛和稀便、左上腹部压痛、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以及膀胱区深部压痛。

2.睡眠障碍90%患者每天晨醒后自觉头脑不清晰,表现为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同时感觉全身疲倦并伴有明显肌强直,活动后亦无好转。这种症状又称为非恢复性睡眠方式(nonrestorativesleeppattern)。

3.压痛点不同患者有不同的压痛点分布模式,但大致的压痛点位置为身体的两侧、腰部上下、躯干部位,即痛点分布广泛且多位于肌腱附着处。更易触及的压痛点在枕骨下颈后区、颈前区、第2肋软骨处、臀部外上限、大转子后以及膝关节。这种压痛不放射到邻近区域,但可持续疼痛数天。虽然压痛点对触压有独特的敏感性,但是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疼痛组织有组织学或功能异常。检查时无肌肉硬结或条索状硬化感,肌张力和腱反射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

尽管实验研究已发现本病有复杂的生化异常,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项检测能常规用于临床诊断。血尿常规、血沉、生化系列、肌酸激酶、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是为了区别继发性纤维肌痛或纤维肌痛综合征与其他疾病重叠。X线检查、肌电图、CT、MRI或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等对诊断无任何帮助。

【诊断】

依据患者出现广泛的全身性肌痛、肌强直、疲乏和睡眠障碍以及压痛点检查。通过对各压痛点疼痛的严重程度(无压痛为0分;感到压痛,但是无躯体反应为1分;感到压痛伴有躯体退缩为3分;非常疼痛以至于患者拒绝触压为4分)进行评分,总得分即为压痛点指数(tenderpointindex,TPI)。正常人TPI预期值范围为0~5分,纤维肌痛综合征TPI预期值范围为11~72分。

【鉴别诊断】

.肌筋膜痛综合征(myofaseialpainsyndrome,MPS)为一种局部疼痛综合征,以存在肌筋膜扳机点为特征。有明显的放射痛,而FMS则无放射痛;检查时可扪及肌性硬结或条索状硬化感;痛点多位于肌腹,肌肉强直呈局限性,多无疲劳和睡眠障碍伴发症,痛点注射局麻药后疼痛可消失,且经综合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2.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rheumatica,PMR)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约半数患者有不适、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本病与巨细胞动脉炎关系密切,有肌痛、晨僵及关节痛。肌痛多为对称性分布,颈、肩胛带及骨盆带3处易患部位中至少有2处出现肌肉疼痛和晨僵,受累肌肉无红、肿、热,也无肌力减退或肌萎缩。实验室检查血沉(ERS)明显增快(>50mm/h)、C反应蛋白(cRP)>12mg/L、血清碱性磷酸酶(AKP)与天冬氨酸转氨酶(ALT)增高可与FMS鉴别。

【急救处理】

虽然有许多口服药物可缓解FMS的症状,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药物对FMS有特异性,故对该病仍需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胺苯环庚烯(cyclobenzaprie)均可增加血清素和5-HT,对FMS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三环类药物+镇静催眠药+NSAID(镇痛水平剂量)。常用剂量为阿米替林10~50mg/d,或胺苯环庚烯10~30mg/d,加用布洛芬(motrin)400~800mg/次,一日2次,或曲马多(uhram)50~300mg分次口服;阿普唑仑(al-prazolam,佳静安定)0.5~1.0mg或氯硝西泮1.0mg。上述药物均宜从小剂量开始,症状缓解则给予维持量,症状加重则递增。阿米替林长时间口服易致抗胆碱能效应的副作用(口干、便秘、排尿困难、心悸),适量饮水可改善部分不良反应。其他抗抑郁三环类药物(丙米嗪、多塞平、去甲替林、曲唑酮)、抗焦虑药(丁螺环酮)、麻醉药(美西律、利多卡因)等不建议用于治疗FMS。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本病治疗无效。

2.物理疗法适度适量的体育锻炼已证实对FMS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非常有益,可改善其全身症状,使其肌肉放松,有利于睡眠,但必须为逐渐适应的渐进性锻炼,否则,因用力不当可加重全身疼痛。热水浴或专业形式的热疗对疾病有益;手法按摩及超声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

3.心理治疗本病起病与心理因素有关,疼痛、疲劳可能会因并发抑郁或焦虑而不适当地加重。因此,心理治疗对FMS患者也是非常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生物反馈训练、行为治疗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WallPD,MelzackR,原著。赵保昌,崔秀云,主译.疼痛学.第3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

[2]严相默,主编.临床疼痛学.第1版.头部和颌面部疼痛.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12:16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