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年轻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4

ICU年轻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

孙晓梅张娜

孙晓梅张娜(辽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病房116011)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273-03

【摘要】近年来,针刺伤已经成为护理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之一。它不仅会造成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给年轻护士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了使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加重视和防护,本文就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的处理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护理人员护理针刺伤危险因素防护

针刺伤是指在医院内所有的医疗锐器致皮肤破裂出血的累及皮肤深部的意外损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1]。是医院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重要途径,与其他医务人员相比,护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2]。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监测报道[3]: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张穗平等[4]的调查发现,在护士、医生、医技人员及后勤人员中,由于护士接触医疗锐器,如注射器、输液器等的机会多,被针刺伤的人数是最高的。因此,防范护士针刺伤已引起护理界的广泛关注。而年轻护士由于年龄小、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操作时紧张等,使针刺伤发生的几率比高年资护士更高[5]。

1针剌伤分析

1.1将针头重新插入针帽。由于针罩很小,将针头重新插入针帽时不可避免有偏离。套回针护帽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0sHA)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套回针帽,只有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才可以套回针的针帽,医疗单位必须详细规定套回针护帽的条件,护士只有在符合条件时才可以套回针的护帽而且操作时必须单手操作,绝对禁止双手操作[6]。但是,目前在临床上套回针帽的行为普遍存在,尤其是新护士,虽然都能认识到套回针帽的危险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又不得不这样操作[7]。

1.2操作后整理用物。原因是:①由于用物较多,常顾此失彼,多发生在操作环境窄乱时;②护士防范意识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污染针头的严重危害性;③缺乏利器收集箱以及严格的安全措施。

1.3针头毁形时。常发生在护士忙、任务重、护理人员急于完成工作的时候。由于护理工作针头毁形的频率最高,毁形时针头是裸露的,被刺伤的机会较多;针头毁形是造成护士针刺伤的一大原因。针头毁形应该用毁形器,但是从各个临床科室的职业暴露上报表看出,护士常用的毁形方法有:用剪刀剪断;取下针头;套回护帽,用手折断等。

1.4注射、抽血时。见于注射、抽血静脉穿刺等操作时病人突然移动,护士慌乱中被针刺伤。

1.5针刺伤护理人员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护士职称最容易发生针刺伤,原因①护理人员职责范围规定,大量的基础技术操作主要由护士来完成,②护士的工作经验,防护意识不足。

2针刺伤对策

2.1加强医护人员普及性预防性教育,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是有效降低职业感染关键[5]。护理人员高针刺伤发生率应值得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深思,在以往的护理教育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讲授如何预防针刺伤,在工作中也缺乏诸如此类的专门培训,缺乏预防针刺伤的统一操作规程,新护士预防针刺伤意识薄弱,因此要重视在职教育和岗前培训,对所属医护人员进行普及预防性教育,定期考核。

2.2建立并遵守规范化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检查,时常督导,对违规的医护人员给予及时纠正,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职业感染的危害性,从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因防护不当造成的职业感染。

2.3普及使用锐器收集箱,PATH建议用过的针头应直接立刻放入锐器收集箱,而不要放在别的地方[6]。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0sHA)对利器收集箱的配置做了详细的规定,利器收集箱应放置在利器使用的地方,以便于用过的针头可以马上放入[4]。

2.4加强新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和能力,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8],因此,医院及科室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开展职业感染知识的教育及讨论典型事例,有利于加强新护士的知识和防护意识。

2.5严格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多项研究表明使用手套等防护屏障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9],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要求新护士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分离,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弃到锐器盒中,为不合作病人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协助。应对其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事实上戴手套是比较安全的防护措施,在被针刺时,由于手套具有弹性,当含有血液的针头刺破手套时,手套会对针表面上的血液有一定的擦拭作用,可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10]。

2.6增加操作示范,提高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老师进行技能演示和新护士反复练习,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她们的防护技能,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11]。

3讨论

3.1护理工作中很多常规性的操作潜藏着职业安全危险因素。新护士在工作中,专业能力逐步提高,角色逐渐完善,但对锐器损伤这类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新护士刚开始独立工作,心理压力较大,操作时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或操作不规范等也易导致锐器损伤发生率增高[12]。有关文献报道,针刺或接触污染血液而感染HIV概率为0.3%,医务人员被HCV污染的锐器损伤而感染的概率为1.8%[13]。被污染锐器损伤的所有人员均未注射免疫球蛋白,说明大家对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职业防护意识较差。这可能与目前我国还未将职业安全教育的内容列入到护理专业教材及课程设置中,以及护士职业安全管理措施缺乏有关[14]。长期以来,护理教育在职业安全教育方面是一个薄弱点,甚至是一个盲点,大家只是分散、问接地了解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技能,使得护士因防护知识缺乏而导致防护意识淡漠。而传统道德观念要求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讲求奉献[15],忽视自我防护。因此,应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使护士集中接受全面、系统的护理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训练。带教教师要指导新护士在操作中怎样防止锐器损伤,进行何种操作时戴手套等职业防护措施,增强其防护意识,降低锐器损伤的发生率,减少获得性职业感染。

3.2护士对针刺伤危害因素的认知和行为关系职业安全是日益受到医务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16],护士对针头刺伤后处置,包括正确处理伤口,执行报告程序、抽血作相应检查、建档追踪,应急预案执行率都在较低等水平。(1)这与护士普遍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差,观念淡薄、思想上不重视有关。管理者应继续推行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和强化护理风险管理落实。进一步提高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增强管理意识,提高护士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方案的主动性,增强护士依法施护,防范风险的自律行为。从而提高防护的依从性、执行率。(2)有的护士认为针刺伤是个人操作技术问题,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或粗心大意引起,把责任过分归咎于自己而隐瞒不报告[17]。(3)有的护士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当时发生污染较轻。(4)有的护士主观上认为措施麻烦、费时间、影响工作。(5)护士编制不足,超负荷工作,工作紧张,对发生风险未能及时处置报告[18]。(6)对损伤后处理医院给予帮助抱希望少。研究证明,提升护士职业防护的认知和行为,医院需要建立健全完整管理系统,普及护士职业风险教育培训、管理,护士树立安全管理理念,提高风险管理自觉性。更需要医院及有关部门给予足够重视。护理人员要配备充足,减轻护理工作压力,医院应为临床护士提供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如积极推广使用针头销毁装置,避免减少收集针头处理过程针刺伤发生。医院管理部门设立相关专门管理机构,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及时落实有效处理措施。对所有治疗,检查费用做到专款专用,以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促进身体健康。

4针刺伤相关因素

4.1护士的防护意识增强。我院规定:为了避免针刺伤的发生,禁止双手重新回套针帽,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禁止将一次性注射器再套上针头。在回套针帽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的几率仅为16.7%,相对毛秀英等[19]调查的回套针帽率高达57.0%,已大大降低。因此我院在对护士上岗前所进行的预防职业性暴露的方法方面的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是有效的,必要的。

4.2护士能够正确对待针刺伤的发生相对于毛秀英等调查的在刺伤发生后向上级做了汇报的仅占10.2%[19],在该项调查中,100%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都会主动上报,说明护士已经对针剌伤有正确的认识,并能主动采取措施将其对身心的危害降到最低。

4.3使用尖锐器械专门存放盒有研究表明:当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剌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备设计而不是因为粗心[20]。相对毛秀英等的操作后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率高达36.O%,我院ICU在使用尖锐器械专门存放盒后丢弃过程中发生针刺伤仅占8.3%,实践证明以上预防方法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4.4护士不能够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章制度在针刺伤原因的回顾中,41.7%的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中比较常见的是:经正在输液的深静脉采血,测血糖后直接用手卸针头,采血或穿刺时不戴手套等。

4.5亟待改善的工作条件与环境。在ICU中,采血气是很常见的护理操作,其针刺伤的发生率最高。而针刺伤的发生均与采血气后不正确的套帽有关:输液瓶的橡皮塞形状不规则不易固定,用双手套帽均增加了针刺伤的发生率。针对其我们的预防措施:不再使用不易固定的输液瓶塞作为闭气塞,一律使用规则易固定的试管塞,并放在桌子上单手进行穿刺。在之后,其一年内发生率降至0。测血糖也是ICU中很普遍的护理操作,由于未及时更换坏的血糖笔而导致的针刺伤,在更换了测血糖笔后其一年内的发生率也降至0。

5对策

5.1针刺伤是可以通过防护教育减少甚至避免的应继续分阶段的加强低年资护士和进修护士的岗前培训,培养她们对于针刺伤的正确态度,增强她们的防护意识,并教会她们正确的防护方法,激发她们在临床工作中利用现有的资源不断想办法改进工作环境,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5.2护士要养成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的良好习惯加强规范操作的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在临床工作中督导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执行标准操作。

5.3改善临床操作条件与环境国外研究已经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次数。我们要在借鉴他们已有的防护方法的同时,提供更有利于我国护士进行临床操作的环境。

5.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粘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改善操作环境,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5.5加强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预防针刺伤专业知识培训能提高护士防御意识和防护水平,增强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消除不安全的行为;而加强安全操作技能培训,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针刺伤是护士在医院获得血源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的护士必须加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医院可通过专题讲座、发放知识手册及晨会提醒等方式进行预防针刺伤知识的培训并与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的继续再教育,其内容包括预防针刺伤指南,针刺伤的危害、原因及防护的对策,伤害后的处理及报告制度等。通过学习,更新护士的防护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另外在工作过程,要求护士在操作中应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改掉在护理操作结束后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或将拔下的针头重新插到输液管等习惯,养成良好操作行为。

5.6加强针刺伤易发生环节的安全防护使用锐器收集盒是目前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现已证明[21],收集盒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因此,针对本次调查护士在操作中最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指导医护人员应遵循锐器使用时的安全操作原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锐器使用;不要传递裸露针头的器具;将使用过的针头等医疗锐器统一收集处理;锐器收集盒应放置在可靠的区域,有明显的生物危险品警示标志,并严格遵守有关临床废弃垃圾管理规定,3/4满时即应停止使用,减少或避免导致针刺伤的高危行为。应用“医疗锐器伤害登记表”进行管理[22]。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针刺伤害是多因素的,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研制一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综合方案,促进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应菊英,徐国英.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2]张静,杨顺秋,商艳霞.护士医疗锐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3]AlgieBA,ArnoldL,FowlerCL.Needlessticksinjuresandsubsequentdisease:First-personaccountsfrom3nurses[J].JEmergNurs,1999,25(2):93.

[4]张穗平,陈燕.医务人员工作中针刺伤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71):44~45.

[5]吴安华,任南.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6.

[6]PATH.Givingsafeinfections:usingauto-disablesyringesforimmunization,2001.

[7]张利平,王晶.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oo5,3(4):231-232.

[8]毛秀英,吴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9]方咏梅.护士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65—67.

[10]磨琨.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5,5(1):1.

[11]邝翠和,杨庆生,丁国英,等.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知识需求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01—302.

[12]李希兰,王云琼,周刚.实习医护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口].护理学杂志,2005,20(3):67—68.

[13]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49.

[14]徐辉,毛秀英,盖小荣,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3,17(9A):1039.

[15]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4):67.

[16]蒋红,吕海燕,扬晓莉.护士对化学性职业损害防护的认知和行为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47~949.

[17]吕晓玲,夏秋江.ICU护士的职业损伤及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50~651.

[18]候关凤,汪利秋,陈云超.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66~167.

[19]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3—425.

[20]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3,13(3):258—261.

[21]李红梅,李文涛编译.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

[22]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关于在临床推荐应用<医疗锐器伤登记表>的建议.中国医院,2003,7: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