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成功抢救大面积小脑出血并脑疝形成1例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微创手术成功抢救大面积小脑出血并脑疝形成1例护理体会

王怀芬

王怀芬(山东省沂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沂水276400)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251-01

我科曾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简称微创手术)成功抢救1例大面积小脑出血并发脑疝患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因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继之意识丧失1小时收入院。病例号00182089。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查体:老年男性,神志不清,查体不合作,体温37℃,脉搏96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200/120mmHg。呼吸浅快而不规则,双侧瞳孔缩小至1mm,对光反应迟钝。四肢肌力无法测出,头部CT平扫见右侧小脑半球大面积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34ml。

1.2治疗方法: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治疗、吸氧等支持生命体征治疗无好转,病情逐渐加重。主治医生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决定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头部备皮,协助大夫定位在枕外粗隆下2cm向旁开3cm为穿刺点。正在进行皮肤消毒时,患者突然呼吸停止,立即行胸外挤压,遵医嘱注射呼吸兴奋剂,急请麻醉师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措施。手术继续进行。使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电钻驱动下钻透颅骨,将三通针体置入血肿中央,拔出塑性针心后见暗红色液体涌出,压力很高,盖紧螺帽,用空针侧管抽吸出液态血肿20ml,其间混有大量血块,再用3ml生理盐水等量置换2次,然后注入生理盐水3ml+尿激酶5万单位,夹管融化剩余固态血块以便于引流。手术刚完毕,患者即出现轻度躁动,缩小的瞳孔开始恢复,逐渐有了自主呼吸。回病房8h后开放引流。

2结果

36小时后复查头部CT,见血肿被清除80%。继续夹管观察24h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拔管,结束引流。住院15d后转康复科康复治疗。出院后随访见患者除活动时有些眩晕和走路不稳外,别无明显不适。日常生活基本自理。

3护理

3.1心理护理跟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诉其小脑位于后颅窝,紧邻脑干等重要生命中枢,病情十分凶险,外科开颅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微创手术简便快捷、创伤小、成功率高,争取家属的同意支持。

3.2术前准备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瞳孔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以供医生手术参考。遵医嘱给予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测,快速应用速尿及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应用降压药物降低血压以防病情恶化。头部备皮。

3.3引流管的护理血肿腔内的引流管,应低于头部的位置,以利残存血及血凝块引出,妥善固定引流管,头部制定,翻身时取侧卧位,暂时关闭引流管,避开头部穿刺部位及不能将引流管压于患者的头下,保证引流通畅。保持穿刺部位敷料清洁、干燥无污染,一般每日更换敷料一次,枕头上铺无菌敷料,引流袋每日更换,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注意观察局部情况,如发现局部渗血,或局部肿胀应及时报告医生。

3.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脑疝发生的先兆,以便迅速配合抢救和处理。意识状态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患者如意识障碍加重,应注意是否有再出血、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引流不畅等情况;瞳孔的观察对本例患者特别重要,观察两侧瞳孔大小以及对光反应情况;如有血压持续升高不降应结合病情观察有无再出血。

3.5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术后5d内不能进食给予鼻饲,每日两次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鼻饲管拔出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应用气垫床、建立翻身卡,每2h翻身拍背一次,以防发生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给予瘫痪肢体被动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做好大小便护理,保持大便通畅。病室每日进行消毒处理。

3.6早期的康复训练指导发病3d内翻身时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避免关节挛缩、脱位、足下垂等后遗症的发生,加强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使患者达到了生活基本自理。

4讨论

临床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对出血量不大的小脑出血,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可行内科保守治疗,但对出血量大的、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可选择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和护理。本病例入院时已脑疝形成,呼吸停止,在行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情况下实施微创手术治疗,不仅保住了患者生命,而且各项功能恢复良好,出院后日常生活基本自理。

参考文献

[1]陈伟群,王新德,杨光宇老年人小脑出血32例临床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5)-309.

[2]仇洪脑干、小脑出血致桥小脑角血肿微创治疗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40-41.

[3]丁秀义,王怀芬,高富源,李燕、微创手术成功抢救大面积小脑出血并脑疝形成1例报告.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