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课眼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围绕课眼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胡小容

摘要:选准课眼和设置好主问题,能突出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落实关键性细节,能使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课眼、主问题、关键性教学细节,丝丝相扣,和谐交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课眼语文教学创新

“眼”,即事物的关键所在。所谓“课眼”,就是指一堂课藉以展开的关键性内容。如果把一堂课比成一张网,“课眼”就是纲,纲举则目张。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不惜下功夫去寻找课眼,把选择课眼看成是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围绕课眼,谈一些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与同行交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课眼的选择

1、以文眼为课眼。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句关键的话,甚至是一两个字。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口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如果能以文眼为课眼,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寻找文眼作课眼,就是探寻作者思路,深入文本的过程。文眼的选择因文而异,小说的文眼经常设在高潮处,如《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最能反映闰土的性格特点,是文眼;散文的文眼设置则不拘一格,或即标题,或以人物形象、或以用来比拟的事物的意象、或以一句警句为文眼。如《军神》,表现刘伯承的钢铁般的意志,标题即文眼;

2、以情感的聚焦点为课眼。有的课文,并没有很明显的文眼;或虽有文眼,却不大适宜用来设置课眼。对这样的文章,可以在深入的备课中,找到文章情感的聚焦点,把情感的聚焦点作为课眼。如《月光曲》,写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从表面看,源于他在散步时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但从深层次看,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是他有颗博爱、敏感的心。他有颗博爱的心,所以他被穷兄妹热爱音乐所感动;他有颗敏感的心,所以他为清幽的月光所感动,即兴创作出经典之作《月光曲》。“感动”,是全文情感的聚焦点,是“传说”的精华。因此,把“感动”作为课眼,用“感动”去串起关键词句段感悟、品味、朗读,能更好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设置主问题激活课眼

选好课眼,还要设好主问题,以主问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设置课眼,把课堂聚焦到教学的关键之处的有效方法。围绕课眼,教师只设置极少几问,甚至只有一个问题,然后引导、点拨学生由此引发开去进行思考讨论。而老师则像一位放风筝的大师,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他都能应付自如地掌握着手中的线,让人觉得大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将风范。主问题的设置,也要因文而异。

1、从文眼切入,设置主问题。以文眼为课眼的,要根据文眼设置主问题。主问题可以是显性的,明确向学生提出来,也可以是隐性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上课围绕主问题展开。如,《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是高潮部分,课文不仅详细描写,而且在文章开头全景式地展现。“看瓜刺猹”是文眼、课眼,设置的主问题可以是:从“看瓜刺猹”,你体会到闰土的什么性格特点?教学步骤的安排都围绕主问题进行:(1)、出示课文挂图(闰土看瓜刺猹),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看瓜刺猹的全景式描写),学生思考: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样的印象?(2)、你能从闰土和我的对话当中读出哪些有意思?(必有“看瓜刺猹”)(3)、这些希奇事如果要你和闰土干,你最想干哪件事?(必有“看瓜刺猹”)(4)、你们都说了你们最想和闰土干哪件事,你们知道我最想和闰土干哪件事吗?(看瓜刺猹)这样的安排,都从主问题而来。

2、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有的课文,没有很明显的文眼,需要教师深入备课,把握好课文的情感维度,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比如,《月光曲》,贝多芬怎么谱写出《月光曲》?通过深入备课,认识到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一定特别敏感,特别容易受感动,他创作出《月光曲》,就是受感动后上天赐给他的礼物。因此,可以把“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作为主问题。

三、围绕课眼开展课堂教学

假如只有主问题,而没有教学细节的支撑,就只能是内容的初步感知或情感的初步领悟,课就会显得苍白。抓住几个关键性教学细节,课眼才能如泉眼,用语文的甘泉滋润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性教学细节,是指在教与学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流程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与科学化的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

1、抓住关键性细节,丰富课堂教学。事物的发展有它的内在的联系,抓住关键性细节,就是抓住事物的联系的几个节骨眼。比如,《月光曲》围绕主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蒋老师设计了几个关键性教学细节:一是走进茅屋前受到什么感动,使他走进小茅屋;二是弹了一曲后受了什么感动,使他决定再弹一曲;三是他又是受到什么感动,使他能即兴创作出《月光曲》?一线串珠式的几个细节,前一个细节是后一个细节的铺垫,而后一个细节是前一个细节的升华,追求的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学生就在教学细节的琢磨中,品味教学语言,并凭借语言深入贝多芬的内心。

2、品味词句、感情朗读,增强课堂的语文味。如《月光曲》中的“清幽的月光”,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重要触发点。应对“清幽”做浓墨重彩的处理,先可以检查预习效果时听写“清幽”一词,体会“清幽的月光”是怎么样的,接着,要求学生用上“清幽”“蜡烛”等词语,说说课文内容;然后是在讲读过程中,学习课文有关贝多芬弹第二首时的环境描写,要求学生想象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的内心活动。感情朗读,可以是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读,可以是聚焦情感,在情感的聚焦点上朗读,更可以是在老师的点拨中读。在教师的点拨中读,一堂课中,可以经常地适时地加以应用。

总之,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张春兴.《贵州教育》.贵州:贵州教育期刊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