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气”未可凭“龙蟠”不足恃——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和李商隐《咏史》赏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2

“王气”未可凭“龙蟠”不足恃——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和李商隐《咏史》赏析

李亚洲

关键词:怀古;咏史;赏析

作者简介:李亚洲,任教于陕西省榆林实验中学。

《建康实录》记载:秦始皇时,有善望气者说金陵有天子气;《金陵图经》记载,诸葛亮也曾赞叹金陵形势之雄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然而建都于金陵的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不但未能因此而免于覆亡,而且俱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因而慨叹六朝兴亡便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们在国运衰微之际常常选取的题材。他们也确实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和李商隐的《咏史》就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一、《西塞山怀古》的写作背景及赏析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秋,刘禹锡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路过今湖北黄石市,看到六朝时期的军事要塞西塞山山锁横流,形势险峻,即景抒怀,写下了著名的七律《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益州刺史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吴人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铁链横绝江面。王濬以大筏数十冲走铁锥,用火炬烧毁铁链,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让人反绑了双手,亲率朝臣到王濬军营前投降。这首诗的上半首就以简洁明快、洗练紧凑的诗句写了这一史实,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及战争的结局。除了首句写王濬率军出征外,其余三句全都写吴:国运告终、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吴王战败举旗投降,而在直接写吴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西晋。这样,就使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闻风丧胆、不堪一击的丑态,也看到了胜利者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气势。可谓是虚实相间、胜败相形而又气势雄浑、跌宕有致。

下半首先用“人世几回伤往事”概括孙吴以后先后在金陵建都的其余五个朝代也都相继灭亡了的史实,接着用“山形依旧枕寒流”说明自然永恒,反衬人世兴亡、六朝短促,并且表现出“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的意蕴。然后写如今天下统一,四海归于一家,这些江上往日的营垒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成为六朝覆灭的见证和分裂失败的象征。这四句诗展现了诗人一种冷静的历史观,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无限感慨之情。然而似乎还有这样的意思不曾说出,让读者去体味: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虽已过去了,唐代也确实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此时的藩镇割据不又成为严重问题了吗?六朝覆灭的教训不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吗?

刘禹锡这首诗选材精当、繁简得宜,体现了他深厚的剪裁工力。诗人在六朝众多的史事中着重写西晋灭吴一事,这是颇具匠心的。吴是六朝之始,后人本应以它的覆灭为鉴,但可悲的是,其余五朝无不重蹈覆辙者。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而且也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又着重点出那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以及天然的地险、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有力地阐发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道理。

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二、《咏史》的写作背景及赏析

稍晚于刘禹锡的李商隐也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写了一首题为《咏史》的著名七绝:

北湖南埭水漫漫,

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

钟山何处有龙盘?

这首诗的首句把六朝兴废之感用高度的艺术概括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曾是南朝演练水军的地方,也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处所。诗人以湖“水漫漫”说明当年的一切军容武备、热闹繁华都已不复存在。第二句则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刘禹锡的“一片降幡出石头”原是指孙吴之亡,而这里的“一片降旗百尺竿”则成为六朝时期各王朝末叶总的象征。诗人不仅写了“一片降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这样,六朝那些末代统治者的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尤便都不言而喻了。在以上两句作了充分铺垫的基础上,第三句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囊括六朝三百年的耻辱历史,说它犹如凌晨短梦般地一晃就过去了,并作为进一步蓄势。这样,揭示主旨的结句“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推出就如洪水巨流般地奔涌而来。这一结句又用反问句式加强了否定语气,真是斩钉截铁,痛快淋漓。看来,真正的“龙蟠”是无处寻觅的,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唐王朝亦然。

李商隐这首诗熔描写、议论于一炉,描写生动形象,议论富有韵味,把典型形象的描绘与深切意蕴的揭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充分体现了他缜密婉丽、旨趣深微的艺术风格。

《咏史》中对前朝历史进行了非常精确的概括和总结,同样适用于当代以及未来万世。

国与家的存在发展以及繁荣都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规律。“成”与“破”都由自身决定的。“成”由勤奋和节俭而筑就的。“破”是由奢侈而逐步完成的。勤奋与节俭是不相矛盾的。天道酬勤。天佑奋进。勤奋是国与家的财富之源,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的为国与家创造出殷实和富足。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不能把创造出来的财富积累下来,就意味着创造无实际意义。节俭会增强勤奋的动力,善于节俭的国与家就是一个有光明前途的国家。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还不算富裕,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没有达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还需要几代十几代或者几十代人的艰苦勤奋的创造,更需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奢靡、奢侈、奢华都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道路上的巨大障碍,都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严重阻力。如果不能彻底的消灭奢靡、奢侈、奢华,都将失去一切美丽构想。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努力增强国与家对未来世界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防止再现“终古苍梧哭翠华”的哀鸣。

三、二者的共同点

《西塞山怀古》和《咏史》两诗俱沉郁苍凉、语浅意深,寓深刻的思想于大气磅礴、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表现了两位诗人“王气”未可凭,“龙蟠”不足恃的卓越见解,从反面说明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在人杰不在地灵”。两诗都具有讽时喻世的重要作用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因而千百年来一直深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参考文献:

[1]李庆皋,王桂芝.李商隐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

[2]刘禹锡.刘禹锡全集(上下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实验中学

邮政编码:719000

AppreciationonXiSanShanHuaiGuofLiuYuxiandYongShiofLiShangyin

LiYazhou

Abstract:Theebbandflowofalldynastiesmusthaveitsprofoundhistoricalreasons;therefore,“singingofhistory”and“meditatingthepast”becomethematerialspoemsutilize.ThispaperanalyzesXiSanShanHuaiGuandYongShi.

Keywords:singingofhistory;meditatingthepast;appre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