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补肾复椎汤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自拟补肾复椎汤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

沈烈钧

沈烈钧(上海市崇明县堡镇人民医院上海崇明202157)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6-0412-02

【摘要】以自拟补肾复椎汤治疗颈椎病71例,疗程2个月。结果治愈45例(63.38%),显效21例(29.58%),无效5例(7.04%),总有效率92.96%。治疗前后经X线正、侧位片检查、部分CT检查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提示补肾复椎汤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颈椎病补肾复椎汤临床观察中医药疗法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头晕头痛、颈部板硬、活动功能受限、颈椎棘突、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等症状,常有慢性劳损史及不良工作生活习惯,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X线显示,颈椎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征象。笔者于2008年以来,根据颈椎病的病因病理,针对颈椎病气滞血瘀、风寒湿邪久留、风窜经络、肾虚主骨功能减退等特点,运用补肾填髓、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散寒化湿等治疗方法,自拟补肾复椎汤加减施治,疗效满意,现小结于下。

1临床资料

颈椎病患者共71例,诊断均符合《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1]“颈椎病”的诊断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按照该书的“症候分型”和“治疗方案”的标准[1],符合风寒湿邪、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的主症与体征。其中男性27例,女性44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54.1岁;病程3年—32年;其中伴高血压者34例;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28例,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者43例,长期低头工作者31例。

2治疗方法

71例患者均予自拟补肾复椎汤治疗。基本方:仙茅9克,桑寄生15克,制狗脊30克,僵黄10克,地鳖虫6克,羌活12克,葛根12克,威灵仙20克,红花9克,桂枝10克,白芍药12克,地龙10克,丝瓜络30克,黄芪12克,川芎6克。用法:每日1剂,煎汁400ml,分2次口服,早晚各1次。每周门诊随访1次,2个月为一疗程。

随证加减法:伴高血压者,肾虚水不涵木加龟板12克、山萸肉12克;肝风上扰眩晕明显者加天麻10克;肝火上炎巅顶胀甚者加牡蛎30克;伴肩周疼痛者加细辛5克、全蝎5克;伴气血亏虚症明显者加枸杞15克、归身10克。

3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原有各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四类X线征象有明显改善。显效:原有各症状减轻,颈肩部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X线正侧位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四类X线征象都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X线征象无改变。

4治疗结果

4.1临床疗效治愈45例(占63.38%),显效21例(占29.58%),无效5例(占7.04%)。总有效率92.96%。

4.2治疗后X线正、侧位片除5例无改善外,其余各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补肾复椎汤具有补益肝肾、补气养血、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散寒化湿的作用。可以恢复椎体形质,提高机体复原能力,改善颈肩部全血运行状况,疏通经络,散寒化湿,祛风蠲痹。伴有高血压等症状的患者,经治疗,血压处于平稳状态,部分患者血压有所降低。

5讨论

5.1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变性、突出、颈椎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退行性变所引起的疾病[2]。西医一般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椎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目前治疗主要有卧床休息、颈牵引、服用止痛剂和肌松剂、硬脊膜外腔注射及推拿、按摩疗法等,但仅能缓解症状,较易复发,常需反复治疗。

颈椎病以肝肾精血不足为本,外邪阻络为标,精血不足无以填骨充髓,外邪入络瘀阻不通。本方案按中医痹症[3]、眩晕症[3]、历节病[4]等病症辨治。针对肾精不足,劳伤筋骨,风寒湿之气杂至,气血不通,痰湿阻络等病因病理,组方治疗。基本方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疏风通络、涤痰泄浊的作用,解决本病虚实夹杂的病机。

5.2基本方以“肾主骨”的理论指导,选择黄芪补肾气、狗脊补肾祛风湿,桑寄生、仙茅温肾燥湿,故在补肾以加强“主骨”功能的同时,能散寒化湿,为本方主要组成部分;羌活专入太阳经络,桂、芍调和营卫、缓解肌肉痹阻;葛根有透发作用,与白芍药相配治项背牵强作用明显;红花、地鳖虫专事化瘀;地龙、丝瓜络通络祛风,得川芎之助,药性可直达病所;威灵仙有抗组胺作用,能兴奋平滑肌,增强平滑肌活动。有利消散颈椎骨质增生;僵黄专入手臂,活血祛风。因久病入络,邪留筋骨,故药择专一。合而成方,共奏补肾活血祛风化湿通络软坚之功。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86-387.

[2]郭玉璞,王维治.神经病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1.

[3]上海中医学院.内科学.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34,189.

[4]湖北中医学院.金匮要略释义.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