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气道内保留一次性吸痰管辅助通气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1例气道内保留一次性吸痰管辅助通气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姜艳修红张文燕

姜艳修红张文燕(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门诊山东青岛266002)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253-01

【摘要】目的借助吸痰管保留在气道法暂时替代气管插管达到辅助通气的效果。方法将一次性吸痰管在吸痰时插入气管内并保留。结果减轻患者因反复多次吸痰造成口鼻腔粘膜损伤破裂,同时吸净痰液并保留吸痰管的方法,达到辅助通气、提高氧饱和度的效果。结论借助吸痰管保留在气道内的方法暂时替代气管插管达到辅助通气的效果好。

【关键词】吸痰吸痰管保留辅助通气血氧饱和度减轻痛苦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近期我科留观室收到一名老年脑血栓后遗症合并肺炎的男性患者,患者呈昏迷状态,消耗体质,被动卧位,卧床5年余。查体:体温37℃,心率10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90/65mmHg,WBC16×109/L,HB112g/L,PH7.54,PCO232mmHg,PO277mmHg,血钾3.2mmol/L,入院时带入气管插管。留观后予对症治疗,4天后拔管,经口鼻入气道内吸痰。12天后,患者出现痰液量增并伴随血氧饱和度降低,面罩高流量吸氧效果不佳。患者痰液量多,需要随时吸痰,因老年患者咳嗽反射差,吸痰时吸痰管不能每次都顺利进入气道内,需要反复提插下管,若气道内痰液不能及时清除,就会导致患者血氧饱和度继续降低,心率加快,气促,喘息,口唇紫绀,呼吸困难。

现在经临床密切观察,我们发现了一种方法,既可以在痰液增多时及时清除干净避免痰液过粘稠成栓,又可以使血氧饱和度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辅助呼吸。

1.2准备用物一次性头皮针、一次性吸氧管、面罩吸氧管一套、氧气装置、负压装置、吸痰用物、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监护仪。

1.3方法

1.3.1将面罩吸氧调至纯氧吸入2分钟,防止患者因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铺无菌巾于患者胸前。将一次性头皮针去掉针头与吸氧管连接备用,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1.3.2严格按照经口鼻腔吸痰法的方法分别吸尽口、鼻腔分泌物。更换吸痰管后,经一侧鼻腔入气道,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时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由于患者痰量较多不能一次吸净,但要将吸痰管提出却又很难再次进入气道,我们可在吸痰过程中中断负压根部与吸痰管的连接处,停留片刻,待患者平静后再次吸痰。吸尽痰液后,将吸痰管根部与负压管分离,吸痰管保留在气道内并固定。迅速将备好的吸氧管替换面罩吸氧管,将新吸氧管头皮针端与吸痰管连接,固定好连接处。

1.3.3吸痰结束后立即给予患者100%的纯氧吸入2分钟,待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逐渐调至原来水平。再次吸尽口鼻腔分泌物。

1.3.4吸痰过程中应当观察患者痰液情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及时记录。

2护理

2.1监护观察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降低的监测与记录,按时吸痰并调节氧流量。此方法能及时清理患者气道内分泌物,减少因痰液增多而不能及时清除而带来的生命隐患并能保持血氧饱和度平衡。

2.2营养支持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进食,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根据病情采取鼻饲,保证营养供给。静脉给予脂肪乳、复方氨基酸等营养素,以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

2.3皮肤护理由于长期卧床,营养差,使患者明显消瘦。护理人员应按时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及时更换衣物。应用吸痰管辅助通气也降低了持续面罩吸氧使面部长期面罩受压而破损的机率。条件允许时可予气垫床。

2.4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当吸痰管保留在气道内时,可给患者带来恶心、咳嗽等不良反应,当不良反应发生时,应立即拔出吸痰管,并更换面罩高流量吸氧,即时通知医生。

2.5留置吸痰管的护理气道内保留吸痰管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感染。保留吸痰管时,应每日予患者口腔护理,避免口腔内感染。防止吸痰管自鼻腔内脱出入口中盘缠,妥善固定。

3讨论

清除气道分泌物是改善通气的重要环节。对于长期卧床、神志不清的患者而言,不能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使气道内分泌物分泌增多或粘稠形成痰栓,加重呼吸困难,出现紫绀。不仅使炎症迟迟不能消退,还并发气道交换受损等多种严重后果。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控制感染对改善通气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此患者的护理,我们从实践中得到了一种改善通气辅助呼吸的新方法,也认识到细致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舒守宏,程日高,赵重.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3,8(6):557.

[2]楚蔚琳,于瑾英,楚蔚昕.气道内保留吸痰管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