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

段蕴杜红黄媛媛王爱华杨媛媛刘丽娜

段蕴杜红黄媛媛王爱华杨媛媛刘丽娜(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2340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091-02

【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对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1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测定和计算期前收缩偶联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指数。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共发作185次,其中148次由房性期前收缩诱发(80%)。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比较,偶联间期较短,期前收缩指数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发作前1h房性期前收缩和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频率增加。30.5%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时出现明显的长短周期现象。结论房性期前收缩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电生理机制。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易进行性发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后者对健康具有严重危害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为房性期前收缩和房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本文通过动态心电图观察房性期前收缩诱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分析房性期前收缩的特征,评价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提取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5-80(64±8)岁。其中冠心病9例、高血压7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脑梗塞1例、病窦综合征1例。其中1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1h以上设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组;选取同期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8例为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38-75(51±10)岁,均无心脏病史。

2.研究方法

采用美国世纪3000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24小时连续记录,通过人机对话检查患者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和其它心律失常,统计心房颤动的发作阵次,诱发及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前周期。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1h的心电图特征,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定义为房性期前收缩P波与前一次窦性P波之间的间期,房性期前收缩前周期定义为房性期前收缩前相邻两个P(或QRS)波的间期。采用惠普公司产7500心脏超声仪测量所有患者左心房内径。

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作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均伴有频繁的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其中1例伴有短阵心房扑动。阵发性心房颤动共发作185次,其中16例(80%)由房性期前收缩诱发,3例(15%)由短阵房性心动过速诱发,1例(5%)由心房扑动诱发,16例发作时伴有心悸、胸部不适、气短等症状,而4例无明显症状,从记录中分析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1h房性期前收缩及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均增加,148次阵发性心房颤动由房性期前收缩诱发(80%)。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及前周期分别为362±42.5ms和820±100ms,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及前周期分别为423.6±40.5ms和720±105ms,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p<0.01),几乎都呈“P-on-T”现象,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前周期比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前周期要长,有显著差异(p<0.01)。

讨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持续时间短暂,常规心电图不易记录到持续时间较短的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达24h,是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最实用的无创技术。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多数学者认为心房颤动是多种电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心房颤动的发生有触发因素和维持机制。心房颤动的局灶机制多参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而多发子波折返则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维持中起着作用[1]。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指持续时间不到7天而自行终止的心房颤动,因心房颤动有自限性,使阵发性心房颤动多数在48h内自行终止,48h这一时间点对临床十分重要,一旦超过48h,不仅自动转复窦律的可能性较低,而且必须考虑抗凝治疗[2]。目前的研究表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多为心房及其相关结构某一局部的电兴奋异常所触发。任何容易造成心房传导障碍和多部位折返形成的电现象都会成为触发心房传导的有利条件。这种局部的电兴奋异常可反映在心电图上,其中最多见的为房性期前收缩。因此,探讨房性期前收缩诱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具有重要价值。

本组资料表明,24h内每一例都有频繁的房性期前收缩(部分为短联律间期或成对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个别患者伴有短阵心房扑动。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明显提前,并且几乎都呈现P-on-T现象,这与Vincenti报道一致。因此P-on-T现象的房性期前收缩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一个独立诱发因素[3]。这是由于较早的房性期前收缩容易落在心房的易损期而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在本组资料中,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362±42.5ms)明显短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423.6±40.5ms)。房性期前收缩是否诱发心房颤动还与房性期前收缩的前周期明显相关,在本组中,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的前周期为820±100ms,而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前周期为720±105ms。房性期前收缩前较长的周期,可为早搏后代偿间期、窦性心动过缓及心动过速终止后继发的长间歇等,与房性期前收缩共同构成长-短周期现象,使心房肌不应期的离散度增大,心房肌复极的各向异性的不均一性程度更为明显,心房易损期增宽,易损性增加,使长周期后房性期前收缩更容易诱发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1h房性期前收缩频率明显增加,其他房性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成对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其机制[4]可能为频繁的房性期前收缩刺激心房,是心房发生急性电重构,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缩短,心房不应期的生理性频率适应性减弱、逆转或消失,心房肌传导速度减慢,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导致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增加,发作时间持续延长,最终演变成持续性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有多种心电始动因素,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其中又以房性期前收缩居多,房性期前收缩是否能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房性期前收缩提前的程度及前周期密切相关。长短周期现象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又一重要电生理机制[5]。本文30.5%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前出现明显的长短周期现象,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指数较未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指数明显降低,说明心房颤动在一个长短周期的环境中更易诱发。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有助于确定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始动因素,是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观察疗效的一个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黄小芳,李忠杰,方永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特征研究,心电学杂志.2011,30(2):101-103.

[2]郭继鸿.心房颤动的新概念.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5):381-392.

[3]杨延宗.关于人心大静脉肌轴活动与触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思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11:1055-1057.

[4]卢喜烈.心房颤动心电图各种表现的相关机制.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210-212.

[5]郭继红.心房颤动时的心电现象.心电学杂志,2003,3:17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