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1070例心电图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1

社区居民1070例心电图分析

朱萍李曙文

朱萍李曙文(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功能科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1-0024-02

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并且有年轻化、数量递增的趋势,因而心电图检查为心脏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为了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现对2011年来我院健康体检的1070例社区居民的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来我院健康体检的1070例社区居民,分为39岁以下(青年组)、40岁-59岁(中年组)、60岁以上(老年组)三个年龄段,其中青年组:男性108人,女性148人;中年组:男性216人,女性190人;老年组:男性:217人,女性:191人。

1.2方法受检者取平卧位,平静呼吸,采用TRIMⅢ全自动心电图机,给受检者行十二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走纸速度25mm/s,标准电压1mv,心电图分析由一名专业人员手工测量分析,测量及判断标准按黄宛主编的《临床心电学》[1]。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在1070份心电图中男性541人,女性529人,心电图异常男性294(54.3%),女性242(45.7%),男性异常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在不同年龄组中,异常心电图的分布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对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异常心电图比较:在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中、老年组高于青年组,而中年组高于青年组,其中如窦性心律失常、ST-T改变、束支阻滞、房颤、房性心律失常在老年组发生率较高。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在性别分布表中,可以看到在异常心电图诊断中ST-T改变发生率较高,而表现出女性比男性发生率高;其他异常心电图诊断中显示男性比女性发生率高;见表1

表1异常心电图在性别中分布情况

注:*表示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电图经百年的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当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常见病、高发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心电图简便、易行、无创、快捷的特点,使它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从本文所选病例中可以看出,39岁以下人群中异常心电图占30.9%,40-59岁中异常心电图占45.8%,60岁以上异常心电图占66.4%,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递增趋势,符合心血管病的发病规律,说明年龄对于动脉硬化的发生是一项很强的危险因素[2],究其原因可能与一些慢性基础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一般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见,由于其动脉的硬化,心肌的钙化及纤维变性,心肌收缩舒张功能的减弱,不同程度上的各脏器功能因年龄变化而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均可造成心电图的异常。并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这与现今社会青年的工作压力大,不注意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同时从本病例中,可以看到男性异常心电图54.3%明显高于女性45.7%,女性发生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作用,雌激素具有软化动脉及降低循环中的胆固醇保护心脏的作用,再加上男性的社会压力大,因而呈现出女性心电图异常率低于男性的特点。

由本组异常心电图在性别分布表中看到ST-T异常发生率较高,呈现出女性高于男性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女性一般多与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失平衡,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3],因而对ST-T改变的女性患者建议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心电图中ST-T改变所在导联及心得安实验,排除交感神经失衡及药物影响,对于因冠状动脉硬化、狭窄而致ST-T改变心肌缺血患者应积极改善供血,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在本文所选病例中,未将汉族与少数民族异常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考虑本地区民汉饮食结构的无差异,生活水平的提高,故未做对比分析,因而有待进一步完善。综上所述,要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首先纠正饮食习惯,树立正确的低盐低钠饮食,只有做好预防宣传,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且随着年龄增长,40岁后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1-475.

[2]姬尚义,沈宗林.缺血性心脏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