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高中后进生形成原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探究农村高中后进生形成原因

蔡成祥

(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四川广元)

摘要: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许多分布在县城以下乡镇的农村普通高中,这些高中成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农村高中生源质量差,聚集大量后进生,后进生甚至成为学校生源主体,着实造成学校发展瓶颈。农村教育要发展,农村高中要生存,研究后进生就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后进生的概念界定,农村高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四个角度,作一些分析与探究,希望对农村高中教育相关者有所帮助与借鉴。

关键词:农村高中;后进生;形成原因

一、后进生概念的界定

后进生的概念很难界定,但人们对后进生的研究早已有之。1963年,美国心理教育学家柯克(SamuelKirk)首次使用教育化名词LearningDisbaliities(译为“学习障碍”)(王艳,2006);1968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全国缺陷儿童咨询委员会(NACHC)提出“特殊学习能力障碍”一词,并明确给以界定:“智利正常但表现为阅读、书写、计算等特殊能力方面存在障碍,而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缺陷、原发性情绪障碍和文化剥夺或环境不良引起的学业失败”(钟启泉,2003),这就是中国较为熟悉和习惯的“学困生”一词的由来。

俞国良(1991)认为:后进生是指智力发展正常的青少年,由于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个体不良的“配置”,从而造成学习成绩长期落后,需要特殊教育的一类学生。钟日祥(2008)认为:“所谓后进生,是指智力因素处在正常发展范围内,由于某些教育因素的不良影响而造成思想、道德、学业水平或其它非智力因素方面处于落后状态,并需要给予特殊教育的学生。”

二、农村高中后进生形成原因探析

俗语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中医讲究弄清病因,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转化后进生也需如此。尽管农村高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复杂多元,但仍可从学生角度将之归于内因和外因两大面向,内因是学生自身原因,主要包括情感认知、意志品质、生理心理、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外因主要指基于学生自身以外的外部环境,主要为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的不当。内因是主要原因,但外因影响内因,通过内因影响事物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和渗透,催生农村高中后进生。本文主要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四个纬度,逐一探讨农村高中后进生形成原因。

2.1社会层面的原因

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经济和思想层面,或者说经济支配下的思想层面。新“读书无用论”和“社会发展综合症”是两大社会主因。在中国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金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人的价值主流标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死灰复燃。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教育费用猛增,大学生就业陷入低潮,甚至“毕业即失业”,对于农村子弟来说,读书的经济成本和收益比对,变得越来越“不划算”。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其实是以身份教育为理念和核心,改变受教育者的‘身份’成为教育贯穿始终的目的……教育给受教育者最大的回报,就是受教育者的‘身份’改变”,然而“读书对改变身份和阶层的作用越来越小”。即教育不能再充当一个提高人们社会地位的主要角色,不再更主导地发挥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的功用,故人们放弃了教育,特别是亟需教育改变‘身份’、提高社会地位的贫寒老百姓。

2.2家庭层面的原因

家庭是教育的最小单元组织,是孩子最初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反言之,作用一旦走向负面,其危害更不容小觑。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造就了大面积的农村高中后进生。其主要因素有三:

其一、家教严厉或失教。农村家庭父母文化层次普遍偏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方法,要么“棍棒教育”,严厉苛责,“棍棒底下出好人”,导致孩子的逆反,学业下滑;要么,撒手不管,放任自流。除此之外,他们也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再加之,农村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孩子读书,这种“隔代教育”的现实处境,使得农村高中孩子在家庭教育上处于空白的“真空地带”,失去家庭管教约束的孩子,大多在学习上沦为后进生。这是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高中教育的悲剧和悲痛。

其二、家庭溺爱或失爱。当前的农村在读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一部分从小受家庭几代人的溺爱,娇生惯养,缺少吃苦的精神和进取的意志,在几近残酷的高中学习比拼中,自然落下风,成为后进生;一部分或者由于家庭的变故、经济的困境、父母婚变、家庭不睦等等原因,导致孩子长时间失去家的温暖和关爱,从而影响学业,步入后进生的行列。

其三、家长错误思想或观念。重男轻女、“女儿迟早是要嫁出去的”,类似传统落后的观念在农村余毒尚存,深刻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观。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至上的短视思想,急功近利的暴富观念进一步滋生蔓延。一边大学扩招,学费猛涨,教育成本急剧攀升,一边就业巨降,家庭的收入赶不上物价的飞升,新“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读书不如养猪”、“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则来自农村坊间的顺口道出了家长的真实心态:“大学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工资也不高,还不如个打工仔”(张魁兴,2013-05-27)。受此种种错误思想观念影响,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在子女就读高中问题上,不愿多花钱,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后进生。这一切必然最终在潜意识里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的走向。

2.3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学校教育的大氛围,教师施行教育教学的思想与技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多数高中生的成绩,当然也可能在无意中批量生产后进生。

2.3.1高考指挥棒下,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催生后进学校和后进生。

高考是中国应试教育思想体现最为集中、竞争最为白热化的最高体现,“应试”的目的在于“择优”,“择优教育”从另一面来说就是“淘汰教育”,其结果必然产生“差校”、“差生”(张路雄,2006)。高考的“选拔性考试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本性相结合,会把其竞争性推向极端。过度的竞争性本身就是畸形的,在这种指挥棒下,也肯定会产生出许多畸形的行为和制度”。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优质的教育资源、生源师资、经费划款、硬软件设施设备等向优质学校汇集,“损不足而补有余”,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本已薄弱的农村高中雪上加霜,举步维艰。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高校的“淘汰教育”指挥棒下,制造了大量的后“后进学校”。而九年义务教育的收官“中考”,再以“公平考试”的名义,将成绩不优秀的部分学生逼进“后进学校”。农村学生自然成为高中后进生的主体,农村高中自然成为后进生“主打学校”。

2.3.2教师的思想素养、教育教学技艺低下,造就后进生。

爱、责任和至高无上的灵魂,是教师最好的教育法器,然而,教师不当的思想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当的认知行为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都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陈良以—种“标签理论”的视角论述学校教育失误造成“后进生”产生。他提出的学校教育失误是指学校的管理、教师的行为和班级的互动中所蕴含的不平等关系给教育过程所带来的机会不均等分配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分班教学、学生在班级中的座位安排、教师课堂互动的选择性及整个班级对“后进生”的集体排斥等。学校教育中的这些表现在无形中给部分学生贴上了“后进”的标签,并且在班级互动和教师的期望行为的进一步影响和强化下产生了“后进生”(陈良,2009)。

参考文献

[1]王艳(2006)。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差生”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3—4页.

[2]钟启泉(2003)。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3]俞国良(1991)。对“差生”概念的检讨,四川教育科学,07,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