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性肾性血尿36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性肾性血尿36例临床观察

康昆波

康昆波(上犹县人民医院江西上犹3412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性肾性血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纯性肾性血尿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予结石通胶囊,厄贝沙坦,双嘧达莫进行治疗;对照组予芦丁、碳酸氢钠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及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减少和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结石通胶囊联合,厄贝沙坦,双嘧达莫治疗单纯性肾性血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肾性血尿中西医结合疗法结石通胶囊疗效

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及泌尿系统结构畸形等疾病引起的肾外出血因素,血液单从肾脏中随小便排出体外的疾病,属中医血尿、溺血、溲血等范畴,是多种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1]。临床上单纯性肾性血尿亦称无症状血尿,临床表现以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为主,不伴有明显水肿和高血压,无或伴轻微蛋白尿,肾功能基本正常。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紫癜肾炎,IgA肾炎等。血尿包括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是多种肾脏疾病常见而重要的临床表现,其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此病目前西医治疗缺少有效的方法和针对性的手段,中医对于血尿的认识虽然历史悠久,治疗上临床疗效也不甚满意。由于该病病程长,兼症多和易反复等特点,所以在治疗上有很大的困难。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性肾性血尿患者36例,获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选择病例均符合1992年中华内科学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标准》[2]中有关肾性血尿的诊断标准:①持续或反复镜下血尿和间歇性肉眼血尿,尿常规镜检红细胞>3个/HP,②尿红细胞相差显微镜检畸形红细胞种类≥3种,比例≥70%;③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④无或伴轻微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0.5g;⑤肾功能正常;⑥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指标,排除急件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遗传性肾脏病。同时必须3次或3次以上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尿畸形红细胞≥8000个/mL。

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36例,均为2010年~2011年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4~55岁,平均35岁;病程6月~5a,平均2.2a。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治疗组予结石通胶囊4粒,3次/d,厄贝沙坦150mg/d,双嘧达莫片50mg/d。对照组予芦丁40mg,3次/d,碳酸氢钠0.5g,2次/d。2周为1个疗程。2组病例,若有合并感染的给予抗炎对症支持处理。

1.4统计学处理治疗前、中、后对2组的相应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

2观察指标

2组治疗前后尿RBC、血ET变化情况。用荧光标记的兔抗人Ig抗体(抗IgA抗体、抗IgG抗体)对尿中红细胞上Ig染色方法来区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同时做尿沉渣形态学检查结果。所有入选病例均3次或3次以上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尿畸形红细胞>8000个/ml。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分别测定1h尿红细胞排泄率,血浆ET。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尿红细胞变化情况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临床疗效。其中ET采用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的内皮素放免药盒检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完全缓解:尿红细胞持续消失;显著缓解:尿红细胞计数持续减少>50%;部分缓解:尿红细胞计数持续减少>25%;无效:尿红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变。

3.2治疗结果2组治疗前后尿RBC、血ET比较结果见表l。

表1两组治疗前后尿RBC、血ET比较(x±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1。

4讨论

肾源性血尿西医在治疗上有较大困难,效果欠佳。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国内研究较热的课题之一。目前研究表明导致单纯性肾性血尿的病因很多,病理表现多样,临床上以IgA肾病、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病变、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较为多见。该病起病隐匿,病程长,易反复,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肾性血尿属于中医学“血证”范畴。其病位在肾,主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情志伤及正气,以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诱因责之外邪或过劳,以致病情反复,病程迁延。结石通胶囊,适用于肾性血尿,其主要药物组成为广金钱草、鸡骨草、白茅根、海金沙草、车前草、玉米须、石韦、茯苓等八味药组成。清热利湿,通淋排石,镇痛止血。用于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肾炎水肿,尿路结石,血尿,淋沥混浊、尿道灼痛等。本临床观察证实,结石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肾性血尿有明显疗效,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尤为突出。对减轻腰脊酸痛、小腹坠胀、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等中医症状明显。

从西医方面讲肾小球性血球红细胞形态学变化的机制目前认为可能是由于红细胞通过有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时。受到强力拉伸机械损伤,以后在通过各段肾小管的过程中又受到不同的PH和不断变化的渗透压的影响;加上介质的张力,各种代谢产物(脂肪酸、溶血、卵磷脂、胆酸等)的作用,造成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和血红蛋白含量等变化。内皮素(ET)是一种具有21个氨基酸的强烈缩血管多肽。ET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强烈缩血管物质,参与血管紧张性的局部调节。在具有组织缺血、缺氧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疾病中,它起着重要的致病作用。肾脏中有多种组织具有产生ET的能力,且是ET排泄的主要器官,血尿患者血浆ET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已有研究证实,肾小球的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旁细胞能合成和释放ET。肾性血尿患者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性使血浆粘滞性增加,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慢性缺氧从而促使ET产生并释放人血。而血浆ET升高由加重内皮细胞受损,形成恶性循环。血尿加重,ET水平也随之升高。提示在一定程度上ET水平可反映内皮细胞受损程度[7]。ET具有强大的缩血管作用,它使入球和出球小动脉收缩,尤其是入球小动脉,继而可减少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故其增高使肾血管进一步收缩,加重肾脏病理改变。肾性血尿患者机体交感神经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Angll生成明显增多,AngⅡ与血浆内皮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衍生ET释放,引起血管张力升高。已有研究证实,Angll能刺激血管内皮生成ET,厄贝沙坦是一种具有口服活性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一1型受体拮抗剂,其药理作用是在受体水平阻断AngⅡ的生物活性,厄贝沙坦从受体水平阻断了AngII活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了ET生成。从而减少了肾脏损伤,故而使血尿减少。

总之,本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6例肾性血尿患者。治疗后头晕乏力、腰脊酸痛、小腹坠胀、耳鸣、小便清长、面足浮肿等症状明显改善,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新民.肾性血尿辨证治验[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3,23(3):7~8.

[2]叶任高.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