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医院的院前急救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浅谈基层医院的院前急救管理

周红勤

周红勤(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达州635100)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412-02

摘要】结合我院成立“120”运行以来的工作情况,分析对院前急救的认识想法和做法,探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性,以规范院前急救医疗行为,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关键词】120院前急救管理急救设备

院前急救是院内急救的前提和基础,是目前基层医院急诊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事发现场和转送医院途中的紧急医疗救护,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可以为院内救治争取抢救时机。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等,工作随机性强,病情危重,病种复杂,死亡率高,易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做好院前急救的医护配合,对于降低急危重症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防范医疗纠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院前急救常存在的问题

(1)出诊不及时。急救人员急救意识不强,出诊速度慢,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司机对道路不熟悉或交通不畅影响,造成到达现场时间延误。(2)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对患者病情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而影响病人得到妥善救治。(3)现场急救处理不当。护士急救专业知识欠缺,技术操作不熟练,在紧急情况下手忙脚乱,影响了院前急救质量。(4)转运前没仔细查体,对疾病的潜在危险评估不足导致与家属沟通不到位,也没行转运同意书的签字手续,而引起纠纷。(5)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不仔细。路况差,车内照明不佳,医护人员未坐在医疗舱,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院前、院内医护人员衔接不当延误抢救时机。(6)院前记录病历的缺陷。记录不及时,不完整。涂改未签字。(7)急救物品未及时补充。出诊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或车辆管理不规范,使急救物品不能得到有效补充。

2院前急救管理对策

2.1加强思想素质及法律法规的学习

(1)强化政治.思想素质: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情操,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做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转变观念、更新思路。争创“急救卫士”塑造院前急救新形象。

(2)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和《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规范职业行为,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应尽的职责。

2.2实施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

(1)高度重视,优化急救队伍人员配置:由于急救工作的时间性、复杂性,在急诊室工作的护士必须是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应从其能力、技术、人格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选拔情绪稳定、社会顺应性强的护士从事急诊工作。

(2)减压训练:急诊科护士由于经常接触急危重症患者,在紧张而繁重的抢救护理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里压力,其职业紧张同其他科室比较,处于较高水平,应定期进行减轻压力训练[1]。

(3)健全规章制度:根据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了各项制度,健全了出诊人员岗位职责,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职责并认真履行。我院要求出诊一线及二线班的医生,护士,司机必须24小时在科待命,三线人员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以确保在规定时间出诊。不定时检查急救小组急救能力及行为规范。

(4)动态分析存在的问题:表格调查是急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表格填写,向患者及家属征求意见和建议,真实反映患者及家属对急救的意愿,又能约束员工不规范行为,及时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得以持续改进,确保医疗安全,建立新型医患关系。

2.3加强急救技能培训,规范医疗行为

“急救”即紧急救护之意,“急”是指时间,“救”是指技术手段[2],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对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急救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救援医学培训,提高现场急救应急能力。强调细节管理与风险控制,注意语言表达,抢救有条不紊。转诊病人时切忌当着病人面说下级医院的过错,避免引发医疗纠纷。转运过程中一定要对病人及家属“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切忌由于粗心给病人带来风险,

2.4正确接警,安全转运

(1)正确接警,积极救治。

我院接受“120”指挥中心的派遣和部分病人直接拨打求救电话,出诊的时段和路程远近不一。由于病人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危及生命,导致呼救者焦虑、不安,此时接警护士应镇静,简单了解病情、详细地处、呼救电话,保证5分钟出诊。遇大型事故成批伤员时,立即报告上级并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的医护人员快速进行检伤分类,并用国际通用颜色给以标示,再按院外急救原则予以处置。

(2)加强病情监测,确保安全转运:

熟记常见急症急救流程,做到发生紧急状况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判断和处理。在接诊病人过程中与兄弟医院及做好交接工作,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转运前必须向家属交代病情及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征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在风险法律文书签字同意后才启动转送程序[3],有效防范医疗纠纷。转运途中医务人员必须陪伴在患者身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反应病人的动态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处理,并做好记录。

2.5规范救护车内物品、药品,确保急救物品完好备用

(1)配置要统一标准:标准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等措施早以解决应急救援体系装备建设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问题。标准化不仅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也为质量控制和科学管理创造了条件,更益于在异地开展大规模的应急救援活动[4]。

(2)救护车的急救物品做到“五定”

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药品品种齐全,定位、定数,班班交接并签名;急救仪器性能良好,做到完好备用。急救人员必须清楚地知道药品、物品的种类及摆放位置,确保院前急诊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2.6充分运用现代化通讯设施,为病人进一步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确保通迅畅通,以便在途中联系患者,及时与院内相关科室沟通,电话告知病人的情况,安排专用电梯口迎接,建立绿色通道,做好抢救准备。进入病房后出诊医生护士与病房医护人员一起投入抢救并严格做好交接工作。达到院前、院内无缝隙抢救。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关系到危重病人的生死存亡和后期治疗,其重要性勿庸置疑。完好先进的急救设施、通畅便捷的现代化通讯设施、完善的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我们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徐朝艳,郑志惠,张振路.急诊科护士工作心理控制源与疲劳、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65.

[2]陈小松,沈红.“急救”一词的溯源及古今涵义[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3):254-255.

[3]贺银丽.扈学琴.急危重病人院内转送的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75-76.

[4]武秀昆.院前医疗急救迫切需要的行业法规[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2):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