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质的诊断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精神分裂质的诊断与治疗

赵艳丽

赵艳丽(新疆北团农十师精神卫生中心836000)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276-02

【摘要】目的讨论精神分裂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对分裂质的早期识别主要依靠神经心理学检查。分裂质评定的基本研究标准如下:研究对象的人组标准:①精神分裂症病人一级亲属;②年龄在19~50岁之间;③使用母语(母语便于交流);④同意提供有关信息。分裂质治疗方案的实施,是基于假设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级亲属中所观察到的分裂质综合征分担着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关键词】精神分裂质诊断治疗

一、概述

分裂质是Meehl于1962最早用于描述“神经整合缺陷(neuralintegrativedefect)”的术语,是精神分裂症遗传渊源的神经生物学结果,是对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患性的描述。最初认为分裂质个体经过社会学习过程,就会发展成分裂型人格结构,仅小部分发展为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生物学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出现频度在精神分裂症成人一级亲属中不超过10%,精神分裂症的出现频度在一级亲属中大约10%左右,而分裂质的基本症状在成人一级亲属中的出现频度大约20%~50%。这提示,分裂质作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患性,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要发展到精神分裂症或分裂型人格障碍。

对精神分裂症的同胞非同病者、一级亲属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易患性特征。在这些亲属中所表现的临床精神病学特征,在本质上相似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但严重度上属于轻度,而阳性症状的出现频度却远远少于精神分裂症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质的症状和前驱症状是不同的,特别是不同于精神分裂症发作前的一些症状。精神分裂症的亲属有神经心理学缺陷,如注意和工作记忆、长时言语记忆和操作功能缺陷。因主要用来反映分裂症遗传易患性的临床或生物学基础,一直不能进入精神病学的临床领域,故称为精神分裂症前期状态(preschizophrenia)。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分裂质的概念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模式相一致,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结合可以改变脑的发育,特别是在受孕后的第4月至第6月之间的发育问题,这种结合就导致了分裂质,这就是以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神经发育综合征。在此之后,可以引起某些脑区的密度减少,和/或改变大脑对外界冲击和刺激的活化模式。

下面的一些证据支持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学说:①精神分裂症孕产并发症或在母孕期暴露于病毒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多;②尸解脑研究发现,脑部的异常提示在受孕后的第2或3个月期存在发育问题;③动物模型提示,新生儿的海马损害到了成年的时候才表现出来;④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级亲属有非精神病性的神经心理学缺陷;⑤精神分裂症家族中阴性症状的频度较高,而阳性症状并不高;⑥在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精神病性症状出现之前就表现出脑细胞密度的降低。这些证据表明,在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确存在病前的某些可靠的基础。

三、临床表现

分裂质的基本症状在成人亲属中出现率为20%~50%,现代学者将其重新概括为以阴性症状、神经心理学缺陷、社会心理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状,主要用于反映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患性的临床或生物学基础。

分裂质症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无临床上可以检测到的精神病性症状。

2.本质上相似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但严重程度上属于轻度。

3.阳性症状出现远远少于精神分裂症和分裂型人格。

4.与精神分裂症的前驱症状不同。

5.神经心理学缺陷包括注意、工作记忆、长时言语记忆和操作功能缺陷。

四、诊断

对分裂质的早期识别主要依靠神经心理学检查。分裂质评定的基本研究标准如下:

研究对象的人组标准:①精神分裂症病人一级亲属;②年龄在19~50岁之间;③使用母语(母语便于交流);④同意提供有关信息。

临床标准:阴性症状量表(SANS)有6项或更多项目的严重程度超过3分。

神经心理学标准:特征性的认知功能有1/3低于正常。

排除标准:①无精神病性障碍的发作史;②近6个月内无药物滥用史;③无伴有超过5分钟意识障碍或随后的认知障碍的脑外伤;④无神经系统疾病或损害;⑤无因严重认知问题而用药的历史;⑥无ECT治疗史。

五、治疗

分裂质治疗方案的实施,是基于假设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级亲属中所观察到的分裂质综合征分担着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1.药物治疗在选择药物方面,非典型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比较好,如维思通,可以改善分裂质的某些症状,降低分裂质患者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TusangMJ(1999)制定了“分裂质治疗草案”,对6例“很可能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用维思通每日0.25~2mg进行了6周的治疗,并进行治疗效果、副作用、神经心理学变化的评定,5例被试的阴性症状和认识功能有了显著的改善。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用奥氮平和安慰剂对人组病人进行一年的治疗随访,35例具有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的病人只有33%转化为精神分裂症。

2.心理社会干预包括家庭心理教育、社会生活及职业技能训练等,以期使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增加家属及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克服不良心理,有效避免因住院带给病人的耻辱感,并达到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的目的。

六、预防

精神分裂症预防的关键是能够寻找到反映病因学过程、导致疾病发作的一个指标或现象,分裂质反映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素质,关键的问题是针对这种素质来建立精神分裂症的预防措施,就目前关于分裂质的某些理论来看,它对精神分裂症的预防是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年02期.

[2]李之有.精神障碍的信号[J].心理与健康,200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