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护理文献整理与研究

/ 2

中医情志护理文献整理与研究

藤玉欢王桂贤金淑兰(通讯作者)

藤玉欢王桂贤金淑兰(通讯作者)

(吉林大学第一医医院干部病房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通过对中医情志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综述了中医情志护理研究进展的国内现状,总结中医情志护理的概念、临床实施重要性、作用机制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中医;情志护理;文献整理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45-01

中医情志护理是临床中医护理的类型之一,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姿势、表情、行为等方面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患者自身的顾虑和烦恼。[1]目前,我国大多综合医院认为,中医情志护理在疾病的治疗护理中,可起到良好的效果。现将中医情志护理的概念、临床实施重要性、作用机制及实施方法综述如下。

1概念

情志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方法,改善和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状态,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2]

2重要性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3]。中医学认为,七情的变化可以导致人体内脏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因此,情志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具有至关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3作用机制

3.1在正常情况下,七情并不是致病因素。但突然、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导致七情变化超过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畴,即可成为致病因素,引起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脏腑阴阳失和,导致疾病发生。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心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的作用,又主神明,在志为喜,关系到精神思维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4]。

3.2病种不同,轻重急缓不同,病人的情志状态也不同,即同一病种对于不同个体所表现的症状及情绪变化也不同。[5]因此,不同的情志变化,引起不同的症状,导致不同的证型。

4实施方法

4.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孙思邈是我国心理疗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平生最重视医者的道德修养,认为良好的心理传递可以增加病人对治疗的受入性。他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之苦。[6]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与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素质,有利于病人保持良好的应激状态,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可以过得明显的诊疗护理效果的结论是完全吻合的[7]。

4.2统一全科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使情志护理成为每个护士的自觉行为。情志护理要求护士举止端庄文雅大方,动作轻柔,着装整洁,与病人交谈时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工作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8]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忧虑、愤怒等青之因素,使其在神定心静,气血调和,精神饱满的状态下接受在院治疗。[9]

4.3护理人员运用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情志症状、行为表现,重点是病人的性格、经历以及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并重视个体差异和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仔细辩证,对临床常见的心虚胆怯、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证型,采取情志相胜、关心体贴、语言开导、顺情解郁、移情易性等措施进行护理[10]。

4.4情志相胜法是以五行相克为理论依据,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丹溪心法》云:“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释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伤以喜胜之,以怒解之”[11]。

4.5移情法是使患者将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去的方法。可以在每日医师查房后,给患者播放愉悦身心的电视节目或已录制好的CD、CVD,如歌舞表演、相声、小品等综艺节目,每次1h左右。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离床活动,积极进行康复锻炼。同时,指导出院后多结交朋友,适当参与社会活动,使其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分关注疾病,从而减轻抑郁,达到愉悦身心的作用[12]。

4.6疏泄法要求责任护士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了解其心理反应,应用中医针对性的语言与患者聊天[13]。沟通:逗之以笑,因势利导,引导患者通过诉说,宣泄其积郁之情,遂畅情志,解除胸中郁结,达到“木郁达之”的目的。聆听:聆听患者的倾诉,并用语言开导,消除患者的消极状态,使患者端正态度,解除顾虑[14]。

笔者认为,中医情志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它是一个独立而全面的医护理论体系。在临床护理实施中,通过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对不同个体的不同表现施以不同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恢复或调节失调的心理、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护士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增强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交流护理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了业务素质,提升了服务质量,使中医辨证护理与现代护理技术有机结合,达到了护患双赢之效[15]。中医情志护理实施方式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同时医护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探索,逐步将中医情志护理更加完善,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家芹.中医情志护理对冠心病伴焦虑患者焦虑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47.

[2]张林,董宁,查丽俊.耳穴按压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在艾滋病并发疼痛病人护理干预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0):3262.

[3]赵文珍,王巧莉.辨证施护在围术期病人情志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11):3125.

[4]张淑美.常丽.脑卒中急性期并抑郁病人的情志护理及耳穴埋籽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6):1503.

[5]林桂永,梁娟娟.浅谈临终关怀与中医情志护理[J].中医临床研究,2012,4(8):102.

[6]陈文松,陈维青.中医护理溯源与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172.

[7]蒲继红,赵跃风,文焕琛等.中医情志护理对黄褐斑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3):4011.

[8]杨玉红,王春花.情志护理与疾病康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81.8.

[9]邱亚丽.中医情志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研究[J].光明中医,2014,29(2):375.

[10]何锦,坚雷慧.中医情志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122.

[11]李海风,高书萍,王雪珍.中医情志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焦虑的干预效果[J].河北医药,2013,35(23):3661.

[12]侯黎莉,袁雪萍,郁秋华.中医情志护理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的干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4.

[13]徐丽珍.浅谈中医的七情理论与现代人文护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7.

[14]赵玉英.浅谈情志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护理杂志,2010,20(1):64-65.

[15]张有为.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医学报,2010,25(3):435.

作者简介:

滕玉欢,女(1986-),硕士在读,从事临床护理。

通讯作者:

金淑兰,女(1964-),护理本科,长期从事老年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