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进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进展分析

哈森

天津市南开区中医院天津300000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闭塞、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枝循环尚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所以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近几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概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此,急诊科护士应该特别注意对此类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其中更应该注意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的症状不典型,不突出,不够明显,不容易发现,所以进一步加大了患者的临床诊断难度,容易出现误诊问题,耽误治疗时机问题,会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则结合相关资料,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治疗研究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在我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临床症状结合心电图等诊断方式,也就能够得到良好临床诊断效果。但是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非线性心绞痛则属于其主要临床特点,因此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了难度。非典型心肌梗塞主要有以下几种:无痛性心肌梗塞多见于老年病患者,发病后常无明确的胸痛表现,而仅表现为面色苍白、神志淡漠,食欲减退或者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一旦确诊为非典型性心肌梗塞患者,就要及时治疗,但最重要的是就地治疗,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治疗原则为:防止梗死的面积扩大,保护心脏功能,有的患者身患多病,所以同时也要有效处理其他并发症,以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则关于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治疗展开探讨。

1患者的就地抢救

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断确诊之后,就需要立即实施就治,确保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稳定后,则可以对患者实施转院治疗。在患者就地抢救过程中,需要做到:首先保障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一旦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是梗死症状即不可以随意走动,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室内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不可搀扶病人走动或搬移,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耗氧量,对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起到控制和影响。除此之外,应当保证患者的吸氧量,如果当时有条件的话,最好让患者立即吸氧使患者的静脉畅通。如果病人发生休克,应把病人的头放低,足稍抬高,可以增加头部血流,不可饮食,少饮水,注意保暖。最后,应该对患者实施复苏治疗,如果患者突然抽搐,并且瞳孔放大,面色青紫,应立即在患者胸前重锤几下下,也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者胸外按压,病情好转后可入院治疗。

2患者的溶栓治疗

对于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进行溶栓治疗其中主要采用的药物是,尿激酶、链激酶,以及新型葡萄球菌激酶。药物中瑞替普酶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这两者在人体中都属于主要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人体的大部分组织中,以糖类蛋白质的形式存在的,它们的产生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及分泌所得,它们的分子结构可以分成五结构域,其中成分可以直接地作用于t-PA的纤维蛋白特异性纤溶作用。在EGF区及K1区之中,有丰富的高甘露糖性寡糖,不仅可以明显地缩短患者心肌梗死治疗时间,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心肌梗死心脏功能,从而降低了患者的临床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在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患者的适应证为,患者发病时间在12h之内,患者临床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就可以实施溶栓治疗;患者胸痛时间>30分钟,并且出现>2个相邻胸导联或2个临近肢体导联ST段抬高在0.1mV患者就可以对患者实施治疗,我国研究学者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尿激酶减量溶栓治疗和常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发现,溶栓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要好,差异对比显著。

3患者的冠脉搭桥术治疗

冠状动脉搭桥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用溶栓治疗的方法,可以对患者预后起到良好改善效果。但是如果患者的病情复杂,则可以进行冠脉搭桥术治疗。手术的方法是通过使用患者自身部位的动脉或静脉血管,给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的远端供血。手术从患者身上取下一段正常血管,与升主动脉相连和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的远侧相连,这种手术方法如同架桥。其中有专家学者在临床研究中,即对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冠脉溶栓治疗后,分别对3例患者实施急诊、11例患者实施择期冠脉搭桥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发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4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内科治疗的应用手段较多,但是同时,很多研究学者依旧不放弃探索外科治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学者中有人在研究过程中提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多特性,第一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第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第三具有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可替代受损的心肌细胞,手术过程中也可以构建新的血管供应血运。有专家学者表示,在临床中首次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结果显示出患者的梗死面积有显著缩小。有专家学者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实验中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结合冠心II号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冠心II号有助于促进移植后血管再生,提高移植细胞区域血供,效果十分明显。

5结语

综上所述,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不同于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也容易误诊,但是一旦确诊就需要对患者及时实施治,对于非典型急性心肌患者,急诊治疗方案主要有就地救治、溶栓治疗、冠脉搭桥术治疗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主要是内科治疗方式进行,外科治疗方案少,仍不断的探索。关于具体的治疗方式的适应症,研究学者们仍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增强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胤结.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附30例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4):321-323.

[2]王珠秀,徐丛,张一达,等.急诊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58例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9):1093-1093.

[3]赵娟,吴丽,高英,等.29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2014,(14):1309-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