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徒手心肺复苏成功4例

/ 1

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徒手心肺复苏成功4例

熊焰1王燕蓉1徐立琼1曹晓艳1向优先

熊焰1王燕蓉1徐立琼1曹晓艳1向优先2

(1湖北省利川市人民医院湖北利川445400)

(2湖北省民族学院医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091-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2013年8月~2013年9月期间进行急救中心心肺复苏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5-10岁一例,20-30岁一例,40-60岁两例。

1.2心搏呼吸骤停的诱因

中毒一例,溺水三例。

1.3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标准意识突然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心电图显示呈室颤,心室停博,电机械分离。

1.4抢救方法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深度为4-5cm,按压与放松比为1:1、按压与吹气比为30:2。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运用合理的药物如脱水剂(甘露醇、呋塞米、地米)保护脑功能,同时维持血压,控制呼吸,降温等。

1.5CPR成功的标准

1.5.1心跳恢复

1.5.2发现自主呼吸或由机械通气心跳恢复正常

1.5.3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色恢复,有眼球活动

1.5.4按压眶上神经有反应

1.5.5面色、口唇、甲床由发绀转为红润,末梢循环恢复

2结果

在我院急诊科医务人员的积极抢救下,现场复苏成功及痊愈出院者三例,占75%;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患者一例,占25%。由此可见,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从获生的希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分析

3.1快速到达事故现场的重要性

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往往发病急、发展快、来势凶猛,因此,缩短急救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快速定位患者位置、备齐所需物品、确保急救车性能完好及车上急救物品齐全。

3.2快速诊断,尽早进行心肺复苏术

心搏呼吸骤停后,确立病因,尽早进行心肺复苏术是抢救成功关键。研究表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开始抢救的时间呈正相关,抢救时间越及时,病人的复苏率就越高。因此,要求我们急诊科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心肺复苏技能,尽早诊断,尽早抢救。

3.3尽早采取合理的呼吸措施

尽早开放气道,进行有效的呼吸,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呼吸支持的方法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面罩呼吸、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在抢救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便于吸痰、给药,同时还可以保证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

3.4重视电击的作用

电击除颤在现代心肺复苏中的作用越来越的到重视,当患者心电图检查出现室颤波时我们应首先考虑电击除颤,首次给与300~500焦耳,连击三次,严密观察患者情况。

4讨论

4.1急诊医疗体系的完善是保证院前急救转运的基础:在2013年九月4余例危重病抢救经验的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在急救意识、知识理论、监护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保证了出诊转运的顺利进行,急诊室作为院前急救转运的物质设备准备场地,每次出诊后救护转运车上的设备和急救药品均由急诊室负责保管和补充,做到定人、定时、定量,保证急救工作顺利进行。

4.2院前急救促进周边急诊医疗体系的发展:院前急救能辐射至周边各级医疗单位,扩大了与基层医院的交流、联系与合作,在技术、设施方面达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4.3建立完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院前急救网络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时间就是生命,120就是命令。如何去赢得宝贵时间,提高院前急救网络的运转效率,围绕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重点,不断强化网络内单位的急救意识,提高院前病人救治的保障力,在积极开展急诊医疗服务的同时,不断强化急救意识。

4.4加强通讯设施建设

4.4.1急救网络通讯必须现代化、科技化。现代急救医疗体系已把网络、转运、技术称为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网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4.4.2院前急救时现代通讯系统是院前急救的中枢神经:中心与现场医务人员分享患者信息,共同分析、协调处理病人。从而形成一个技术先进、设备完善、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的调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