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生系统基层护理人员学专业素质

/ 2

浅谈计生系统基层护理人员学专业素质

白敏梓1蒋莉2

白敏梓1蒋莉2(1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计划生育指导站新疆吉木萨尔831700)(2新疆昌吉州指导所新疆昌吉831100)

基层相对来说,技术力量,前沿信息比较滞后。因此作为最一线的护理工作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而基层的培养费用匮乏,人员紧缺,又制约着工作人员的学习。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有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热爱成就事业成就人生。吸收热爱生殖专业,愿意到基层工作的护士。最好是本地学成归来者。因为安心才会用心才会专注。计生工作不同于单一的护理工作。它糅合了妇科产科护理生殖等各学科的知识。不但有实际工作还有宣传教育。收集与计生工作有关的知识点,通过实践不断精简,去掉复杂不实用的,留下简便易懂易用的。

1学以致用

当下的教材,都是经过临床验证的基础的,也是拿来即可用的。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改善不规范不合理的工作习惯和方式。尊重前人的工作方法,在尊重认可的基础上改善和改变,也可以加以发扬光大。在有限的条件下,前人所作也许在当时的条件下已是最好,之后又多年传承下来。因此务必要给予尊重和认可。在基层不一定要最前沿最先进的,只要最基本,经过临床验证的知识就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规范的、严谨的、耐心的、充满热情的、彻底的执行。

2学习拓展

基层计生委护士身兼院感,供应,宣传,治疗,专科护理,护理于一身。因此要涉猎各学科基本知识。不能只满足一单一的护理和专科护理。在现代社会,性病艾滋病逐渐向各个层面蔓延,还有无法根治的肝炎,在边远的基层人们还意识不到这些病的可怕和对人类的伤害,因此作为掌握知识的护士来说,责任重大,严把院感关。严防一次性材料的重复使用。严防消毒材料的重复使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因地制宜,因材施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补救,严密防止院感的发生发展。因为在基层计生委护士所担任的角色不但是材料的把关者,也是使用者,监督者,管理者。因此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院感知识,还要有慎独,严谨,严肃,仁爱的专业操守。基层计生委面对的是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的女性群体,体力劳动者居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画,顺口溜等做宣教的主题方法。告知简单实用的卫生常识,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可以提高群体依从性。护士工作不仅是照顾患者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护理,执行医嘱,观察病情变化,为医生的检查诊断提供根据。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必须努力钻研技术,深入了解有关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术,以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作为计生系统的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而且要有人文关怀所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要熟练掌握计划生育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否则,就难以适应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要求。如计生系统所接触的都是健康与亚健康人群,患者来指导站都是咨询优生优育与避孕节育方面的知识,我们应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为他们介绍现行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知识、介绍各种避孕方法的优缺点、适应症、禁忌症。

3心理素质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性格,对待病人应当诚恳、正直、热情、有礼、乐于助人,对待工作应当满腔热情、认真负责、机智、果断、沉着冷静、作风严谨、干净利落,对待自己应当是开朗而又稳重,自尊而又大方,自爱而又自强等。护理人员要善于了解病人的人格特征,善于探明病人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更深入、更正确地了解病人的情绪状态、动机和人格特征。如一位做人流术的妇女,因手术人员在手术中说了几句与手术无关的话,她产生了担心、恐惧心理,经过负责治疗的护士多方了解与解释后,才使她精神振作。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对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起重要的影响。我们应有较高的进取心,不断索取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发展能力和培养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乐观,开朗,积极稳定的情绪,胸怀宽阔豁达,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要把患者的生命和痛苦看得高于一切,应自觉,自愿竭尽全力地去为患者解除痛苦,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以患者忧而忧,以患者乐而乐,视患者如亲人,而敬业与否与责任感是密不可分的。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的角色是复杂的多角关系,包括护患关系、护陪关系、护际关系、医护关系等,只有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使医护患默契配合,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优质服务。同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医护工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护理人员与医生意见不一致时,不可在患者面前讨论是非,以免影响对患者的医疗工作,使患者产生忧虑及不信任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热情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规范的言行举止,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以及牢固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洪敏,王英华.《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3年4卷6期.

[2]吴娟美.《卫生职业教育》,200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