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中电针应用状况的文献分析和初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动物实验中电针应用状况的文献分析和初步研究

蔡清淇1黄晓卿2姚志芳3

蔡清淇1黄晓卿2姚志芳3

(1福建中医药大学350108)

(2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350003)

(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350004)

【摘要】目的:通过对近10年动物针刺实验中电针应用及电针参数的分析、研究,讨论动物针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使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及电子计算机统计计算。结果:发现各种文献在进行动物电针实验时,很多未能详细注明所采用电针的参数。结论:所分析的文献中各种电针参数差异较大,阻碍了对电针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电针动物电针参数针效机理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014-03

近年,随着电针仪器的发展,电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电针刺激参数对机体某些功能具有不同的效应。本文搜索近十年动物实验应用电针刺激的相关文献,并对电针刺激参数进行着重分析。

1方法

1.1文献搜索的范围(1)选择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2)确定主题词。随机选择某一国家级期刊(2000年-2010年),使用选择“刊名”,输入该期刊名称,以“电针”为关键词。(3)界定年限。2000年-2010年。

1.2文献的选择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0年-2010年某国家级期刊,其中以“电针”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搜索到的文献中选择动物实验的相关文献为89篇。

2结果与分析

共选择动物实验的相关文献89篇,这些文献根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可分为:针效机理研究,穴位差异性研究、电针参数选择研究和针灸方法选择研究(见表1)。

2.1电针刺激参数的选择分为两类不同的选择指标:一是选择特定的电针参数,如频率、波宽、电压、电流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二是根据受试动物在实验中受到电针刺激后所引起的肢体的被动活动的程度决定电针刺激参数。另外,有些文献则兼用这两种选择的指标。在找到的89篇文献中,同一篇文献中,有标注频率的文献为78篇,占所找到文献总数的87.64%,其范围为0-800Hz;有标注波宽的文献为8篇,占总数的8.99%,其范围为0.4-20Ms;有标注电压的文献为24篇,占总数的26.97%,其范围为0.1-6.0V;有标注电流的文献为43篇,占总数的48.31%,其范围为0.1-0.6mA;同时标注有频率、波宽以及电压和(或)电流的文献为7篇,仅占总数的7.87%。以受试动物肢体受刺激后被动活动程度为指标的文献仅有8篇,占总数的8.99%。

2.2穴位的选择及肢体观察在89篇文献中,有35篇选取了足三里穴,占总数的39.33%。其次为百会穴,有17篇,占总数的19.10%;大椎穴有13篇,占总数的14.61%。三者所占比例较大,特做专门分析。文献中涉及这三个穴位的参数,频率范围为1.3-150Hz,波宽范围为0.5-1Ms,电压范围为1-60V,电流范围为0.2-6mA。在肢体被动活动的观察中,均以与“轻微抖动”或“轻微颤动”类似的活动为指标。但以“轻微抖动”或“轻微颤动”为指标的实验中,各文献的电针刺激参数不一,频率从1.3-800Hz不等,电压从2-60V不等,电流从0.2-60mA不等,有较大的差异。排除各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因素,这其中也许存在着观察人员对肢体活动指标观察的主观性引起的差异,从而表明以肉眼观察到的“轻微抖动”或“轻微颤动”可能是存在有较大变异性的指标。

2.3麻醉与否在89篇文献中,有15篇文献中是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占总数的16.85%。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文献实验对于电针参数的标示不完整,且各文献使用的电针参数的范围波动较大,由此可知,多数文献作者对于电针参数并不重视。

3讨论

从各文献的分析可见,除针对电针参数进行研究的文献,绝大部分的文献,对电针刺激参数未予重视。在同一篇文献中,同时标注出频率、波宽、电压和(或)电流的文献仅有7篇,仅达到总数的7.87%。而通过对部分电针仪的观察发现,部分电针仪本身并未标明所有的参数。由此可见,对电针参数不重视的不仅是各文献的作者,即电针仪的使用者,更包括了电针仪的制造者。

在所有标注了电针参数的文献中,有78篇文献标注了实验所用电针的频率,占有标注电针参数文献的97.5%,占所找到文献总数的87.64%。由此可见,相对于电针刺激的其它各项参数,大多数文献的作者对于电针刺激的频率更为重视。但不同文献所使用电针频率相差较大,从0Hz至800Hz不等。而不同的频率对机体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不同频率的电针参数因为激发了不同的大脑核团而产生不同的针刺效果[1]。王珂等认为低频电针更多参与神经可塑性调节,高频电针对应激和免疫功能调节更明显[2]。在镇痛机制方面,不同频率的刺激会引起中枢释放不同的中枢神经递质而产生不同的镇痛的镇痛效果[3-4]。戴琪萍等认为低频电针在改善疼痛上优于高频电针[5]。

大多数的文献未注明波宽值,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对于该参数未予重视。

在一定的电针刺激频率下电压或者电流的强弱与刺激强度息息相关。不同的刺激强度有不同的作用。孙丽娟认为应辨证选用不同的刺激强度进行治疗[6]。

所找到的文献中均标明了电针刺激的时间长短,但刺激时间的长短却差异较大。刺激时间长的达到了120分钟,而短的仅有30秒。电针不同的留针时间亦可引起不同的效果。有人认为延长留针时间对疲劳的恢复效果更好[7]。侯良芹[8]等及何扬子[9]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的留针时间可引起不同的效果。

各种文献中,对肢体的观察以“肢体轻微抽动”或“肢体轻微颤动”为指标的最为常见,但这同样存在以下问题:各文献中的“肢体轻度抽动”或“肢体轻微颤动”均为实验观察者的主观观察,这就存在着主观的差异性;而正是这样的差异性使得达到“肢体轻微抽动”或“肢体轻微颤动”的电针参数相差较大,如频率由1.3Hz至800Hz不等,电压范围由2V到60V,电流从0.2到60mA不等,而所用电针刺激的波型更是包括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等数种不同的波型。如此大的差异,不利于实验的重复进行以及实验结论的比较。

对动物所进行的电针刺激研究,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于临床治疗。而在临床治疗中,绝大多数的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接受电针刺激的。少数文献中实验动物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电针刺激的,但未见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电针刺激差异、疗效的相关文献。

目前电针无论在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通过对过去几年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由于研究人员本身的忽略及电针仪器的不统一造成文献中缺少完整的电针参数,这降低了研究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阻碍了对电针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可以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实验研究中更好的记录电针参数,进而将更高效的电针刺激方法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姚文平,王舒,马津全,等.不同电针刺激参数对脑缺血耐受效应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9):1806-1808.

[2]王珂,张嵘,赵国屏,等.不同频率电针对正常大鼠脊髓背角的转录组学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1):1508-1511,1511.

[3]HanJS,ChenXH,SunSL,etal.EffectoflowandhighfrequencyTENSonMet-enkephalin-arg-pheanddynorphinAimmunoreactivityinhumanlumbarCSF[J].Pain,199:47.

[4]韩济生.针刺镇痛频率特异性的进一步证明[J].针刺研究,2001,26(3):224-227.

[5]戴琪萍,裘敏蕾,袁晓静,等.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9):3655-3657.

[6]孙丽娟.电针刺激强弱临床经验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1):28-29.

[7]郝慧琴,王蕴红,姚鸿恩,等.不同留针时间电针对血清自由基及骨骼JNK蛋白表达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3):46-48.

[8]侯良芹,熊克仁.电针不同留针时间对隔区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12):879-882.

[9]何扬子,韩冰,胡静,等.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的影响[J].新中医,2005,37(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