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的体会

刘军

刘军(四川省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628001)

【摘要】目的总结支架外固定在治疗开放性骨折中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对68例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患者清创后采取支架外固定。结果64例骨折一期愈1例因骨质疏松出现螺钉松动,1例针道感染,2例伤口感染。结论外支架固定治疗开放性骨折较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避免二次内固定手术、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关键词】外支架固定骨折开放性

开放性骨折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在治疗上较为复杂,对损伤时间较长、污染较重、软组织条件较差的开放性骨折则需二期手术骨折内固定治疗,增加了并发症,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我院近段时间来对68例开放性骨折实行了外支架固定治疗,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最近68例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13—76岁,平均42岁。再其中软组织条件较差或缺损26例,受伤时间较长或伤口污染较重30例,受伤时间较短,在8小时内且伤口污染较轻12例。

2方法

2.1入院后立即静脉使用抗生素。

2.2有休克者必须先扩容、治疗休克、压迫止血。

2.3检查排除有无内脏、颅脑等合并伤。

2.4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在麻醉下彻底清创,切除坏死、失活组织,尽量保留骨的完整性。

2.5安装外固定支架,螺钉距骨断端约3-4cm,骨折两端至少各2枚螺钉。

2.6引流、闭创,尽量不出现骨、肌腱、血管、神经外露。

2.7术后处理

2.7.1联合使用抗生素。

2.7.2术后开始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第三天逐渐开始行相邻关节功能锻炼,每月一次X线检查,随时调整钢针以增加骨折端的挤压力,有骨痂生长后行部分负重锻炼,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后拆除外固定支架。

2.7.3出现针道发红时,加强针道护理和抗感染治疗。出现骨质疏松、螺钉松动时,及时外加石膏托固定,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必要时拆除外支架。

3结果

本组68例骨折,其中64例骨折一期愈合。1例因骨质疏松出现螺钉松动,经治疗骨质疏松,外加石膏托固定8周后好转。1例针道感染,2例伤口感染,经换药、抗感染治疗2周后好转。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27.2周,平均住院时间18.5天。与以往未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4讨论

开放性骨折、特别是软组织条件较差、伤口污染较重的伤口,伤口多数不能一期愈合,需多次手术治疗。没有使用骨外固定支架之前,需先清创、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待感染完全控制后才能二次手术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使用外支架固,绝大多数病例可行一期清创、骨折复位支架固定,避免了骨牵引、石膏外固定,基本避免了二期手术行骨折复位内固定,减少了手术次数,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因皮肤、软组织缺损而进行的植皮和皮瓣转移手术。大多数骨折行外支架固定可不超关节,可早期行患者功能锻炼,减少了关节僵硬、骨不连、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4.1外固定支架是通过穿插在骨内的钢针与体外装置连接对骨施以轴向压力、牵伸、支撑,以防止旋转和弯曲变形。它具有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可调性好,可满足早期功能锻炼要求、实现弹性固定等优点。

4.2使用外固定支架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适用于多种骨折,特别适用于伴有广泛软组织损伤的严重开放性骨折、伴有软组织损伤的严重的近关节部位的骨折、多发伤、全身情况不稳定、全身多处骨折。禁忌症:并发糖尿病、难以预防和控制的感染、多脏器病变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骨折、严重骨质疏松、精神病等配合度极差的患者。

4.3不管使用何种固定方式,对开放性骨折来说,彻底清创,保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尽量覆盖骨、肌腱、血管、神经,保持骨断端的稳定性这几方面最为重要。

4.4发现骨质疏松、钢针松动时,早期合用石膏托外固定、积极治疗原发病,多数均可治愈,严重时可更换钢针部位。发生针道感染时应及时清创、引流,作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一般均可控制。骨折间隙增大时可适当调整外架加压。

骨外固定支架是治疗骨折发展的新方向,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合理的固定器材可大大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于仲嘉,刘光汉,张志占等.单侧多功能外支架的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6(4):211.

[2]李起鸿,骨外固定原理及临床应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6.

[3]王秋根,张秋林,现代外固定支架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