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对腹部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1

中医护理对腹部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疗效观察

徐晓莹杨玲

(安徽省蚌埠市中医医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腹部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效果。方法:对85名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按普通外科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实验组患者采用耳穴压豆、穴位按摩、针灸疗法等中医护理措施。结果:采取中医护理方法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中医护理操作可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肠蠕动增强,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提前,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腹部术后;肠蠕动恢复;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279-02

腹部手术由于手术创伤、手术麻醉方式、术后疼痛、术后活动减少等因素,极易造成患者术后肠功能紊乱,导致肠麻痹、肠胀气等,造成患者不适,影响切口愈合。[1]中医中药护理技术在治疗肠蠕动恢复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我科行腹部疾病手术共85例,随机分两组,实验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4.5岁。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6.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麻醉方法和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方法

2.1常规护理

对照组采取术后外科常规护理,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抗感染等。

2.2观察组

在外科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中医基础护理,运用手法刺激人体腧穴,包括耳穴压豆、穴位按摩、针灸疗法,具体过程如下。

(1)耳穴压豆亦作耳穴埋籽法,患者术后返回病区后,遵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确定主穴(大肠穴、小肠穴、肺穴、胃穴、交感穴)、辅穴(三焦穴),用镊子取王不留行籽胶布,酒精棉球轻擦消毒,按压在耳穴上并给予适当贴压,用拇、食二指指腹面相对揉压,以患者有疼痛或胀痛感,能忍受为度,每天按压2~3次,隔1~2d换一次,两耳交替。(2)穴位按摩,术后次日开始,按揉双侧足三里、合谷、曲池、支沟,用食指和中指并拢或大拇指在所选穴位上进行有节奏的按压,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由轻慢慢加重,至患者有酸胀感为宜。[2]通过局部对穴位的刺激疏通经络。(3)针灸疗法,准备0.5%碘伏棉签,无菌干棉球,一次性亳针等,取中脘、内关、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亳针直刺,进针时均匀地提插、捻转、针刺得气后出针,是否得气与得气快慢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得气迅速,疗效就好;得气缓慢疗效就差,若因体质较弱难以得气者,可予留针20~30分钟,观察并询问患者反映。

效果评价:见下表。

3.讨论

腹部疾病术后出现肠蠕动恢复障碍,通过中医护理方法对局部或穴位刺激,直接作用于组织和器官以疏通经络,激发经络之气,行气活血,从而调整脏腑功能,使之发生适应性反应,调节胃肠功能,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中医治法安全、有效、副作用小,患者也易于接受,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雅丽,陈方蕾,蔡俊萍,等.肝胆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7):1314-1316.

[2]陈萍,王丽.中医循证护理对肝胆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6,34(4):212-213.

[3]唐东旭.中医耳穴埋豆法促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678-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