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拉嗪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美沙拉嗪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曾利芳

株洲市三三一医院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目的:研究美沙拉嗪药物不同给药方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在我院开展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患者10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病案奇偶顺序随机为常规组及治疗组各54例,常规组应用口服药物治疗方法,治疗组以口服药物基础上增加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疗效总有效率、炎症因子及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长期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炎症因子及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开展口服用药联合灌肠治疗方法,能够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推广。

【关键词】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为UC,英文全称为ulcerativecolitis,指病因不明确,对患者的直肠及乙状结肠的粘膜及粘膜下层的浅表有累及,以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会逐步发展到结肠、横结肠部位,存在少数累及到全结肠,偶尔对回肠末端有涉及。该疾病与结肠癌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关联,临床治疗的难度较高。患者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及粪便带有黏液脓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存在的眼睛和关节损伤等肠外表现,致病因与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等方面的因素相关[1-2]。对此本文就临床中美沙拉嗪药物的给药方式进行研究,现总结为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的对象为在我院开展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108例患者,研究区间为2016年9月-2017年9月。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肠镜或者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变部位为直乙状结肠或者左半结肠的轻度-中度患者,排除了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患者。以患者入院后的病院号奇偶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及治疗组各54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各30例、24例,年龄为26-67岁,平均年龄为(46.5±2.3)岁,病程为15-30个月,平均病程为(22.5±1.5)个月;治疗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各32例、22例,年龄为26-69岁,平均年龄为(47.5±2.1)岁,病程为15-28个月,平均病程为(21.5±1.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各观察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美沙拉嗪药物治疗,常规组应用口服药物治疗方法,药物使用方法为: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规格:0.5g,国药准字:H20143164,生产厂家:上海爱的发制药有限公司),一次0.5g,每日四次。治疗组以口服药物基础上增加灌肠治疗,药物使用方法为:药物口服方法及剂量同常规组患者,在用药方法基础上,取美沙拉嗪灌肠剂(规格:7g,注册证号:H20150127,生产厂家:ViforAGZweigniederlassungMedichemieEttingen)与温开水融合稀释至每100ml4g,采用保留灌肠治疗,一日一次。两组患者均开展针对性的饮食指导,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使用牛奶、海鲜等食物加重病情。常规组及治疗组患者均开展以4周为一疗程的治疗,并在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3-4]。

1.3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疗效总有效率、炎症因子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炎症因子及生化指标使用美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的进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测定: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液3ml,取经分析后的上清液中血清TNF-α(人肿瘤坏死因子)、IL-1水平(白细胞介素)、CR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水平进行测定。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分为完全缓解:患者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肠粘膜经肠镜检查正常;部分缓解:患者腹泻、腹痛等症状减轻,肠粘膜经肠镜检查显示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的腹痛、腹泻等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23.0,计量资料(炎症因子水平),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长期疗效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用n/%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情况对比

治疗组的炎症因子各指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当前,我国的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患病人数在不断上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UC患者的病情程度较轻,其中重型程度疾病患者仅占据整体患者的2%。临床治疗中该疾病以水杨酸制剂为主,与传统使用的SASP药剂相比临床疗效更高,为提高治疗效果,需要临床开展美沙拉嗪药物使用方法的研究[5]。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长期疗效总有效率96.3%高于常规组的81.5%(P<0.05);治疗组炎症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5.6%均低于常规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20.4%(P<0.05)。分析口服用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方法应用效果显著的原因为:1.美沙拉嗪药物属于5-氨基水杨酸药物,在临床中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有效药物,能够得有效地抑制肠壁的炎症,控制了引发炎症的前列腺素合成及炎性介质白三烯的合成,进而有较好的炎症抑制效果。同时美沙拉嗪药物还能降低中粒性细胞的脂肪氧化酶活性,在存在显著炎症的肠炎治疗中效果理想[6]。2.传统治疗中主要以单纯性口服药物为主,能够将药物有效成分与病变部位产生作用,有利于损伤组织的愈合。但据相关资料表示单纯口服美沙拉嗪药物无法确保患部的高浓度,口服与灌肠联合用药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组中联合用药剂量与单纯口服用药剂量相同,由此患者在看到治疗的效果后能够提高治疗的依从性[7]。本次研究中应用的美沙拉秦缓释颗粒有PH依赖性,能够直接作用在回肠末端及结肠部位,确保了该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从而发挥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联合保留灌肠治疗,将药物直接作用在病变的结肠和直肠部位,局部药物浓度较高,既有效的实现了局部肠粘膜微循环的改善,又加速了损伤组织的愈合。另外,局部药物作用减少了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8]。

综合上述,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应用美沙拉嗪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方式给药,显著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了药物局部浓度,且未增加服药后的全身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恒斌.美沙拉嗪不同给药方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6,55(2):183-186.

[2]于伟.美沙拉嗪不同给药方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8):138-139.

[3]马士杰,罗小玲,谢睿,等.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不同用药方式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疗效[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11):1305-1307.

[4]邱婷.美沙拉嗪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24(2):203-206.

[5]胡俊,谌黄威,张敏,等.美沙拉嗪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估[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25(36).3203-3210.

[6]樊震宇,贾华锋,田广.美沙拉嗪治疗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75-76.

[7]陈娟,康靖东,伍东升.美沙拉嗪联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6,11(12):1804-1807.

[8]宋红杰.美沙拉嗪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9):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