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政策解读及注意事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政策解读及注意事项

黄俊能

东莞市华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要解决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新时期的环保验收监测工作必须创新治理念,严把前置条件,合理选择监测时机,加强区域性环保验收监测,引入公众监督。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

当前,随着生态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和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已成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后技术把关环节,也是贯彻执行《环评法》、《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技术依据,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科学内涵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即建设项目竣工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进行验收监测或现场调查,考核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就其实务操作过程而言,具有以下两方面特征。

第一,系统性。除建设项目环保设施排污状况外,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直至试生产的全过程也都在环保验收监测的检查范围内。

第二,动态性。验收监测应选择在最不利的参数条件下进行,获取详实、可靠、稳定的监测数据,以准确评估环保设施在变化的多维变量中的运行效率。

二、环保管理检查

是对建设项目在立项、环评、设计、建设施工和投入试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执行国家环境保护“三同时”各项规章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管理程序的非测试性工作的考核。

1.目的

主要是为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提供非测试性的依据。为了了解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弄清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原辅材料及主要产品、副产品,污染物的产生及外排情况。

2.内容

2.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逐一检查企业落实情况:检查以新代老项目数据库,要求拆除的项目是否落实完成,全厂排水管网是否进行了整治,要求纳入污水处理设施一并处理的废水是否到位,是否按要求划定安全防护距离。

2.2环保设施实际完成及运行的情况

包括按规定设计的流量计量装置、监测设施、监测孔与测试平台,排水管网,各种堆存场的建设,各种必要的标志设施等,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监测机构建设的情况,人员和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

2.3执行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情况

项目建设初期、建设期间和试生产阶段国家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和标准的落实情况,“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情况。

2.4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对存在影响周围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检查是否落实了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措施或处理办法,有无对环境敏感保护区目标进行过监测。

2.5潜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对措施

对存在潜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的建设项目,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应急制度,配备和建设应急设备和设施的情况。检查企业事故应急池的建设、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情况。

2.6工业固(液)体废物处置和回收利用情况

重点检查固废堆场是否按“三防”要求建设,危险废物包装和贮存是否规范、标识是否明显;灌区围堰及喷淋装置等设置是否符合要求;特殊危险品(如氰化钠)仓库建设及使用情况及三废管理情况。

2.7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情况

2.8生态恢复、绿化建设及植被恢复、搬迁或移民工程落实情况

2.9施工期、试运行期扰民现象调查

是否发生了污染事故或扰民现象,周边公众对该项目环境影响的舆论如何。

3.应关注的问题

加强对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情况的现场检查;加强对企业自身环境管理的检查;加强排污口规范化的检查;固废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情况检查;环境敏感目标的保护办法或处理办法的落实情况检查;公众参与调查;总量控制检查。

三、现场采样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严格按《验收监测方案》进行,并对监测期间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使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与可比性,能最大限度地代表监测对象的客观状况。

2.根据污染物排放特点安排监测。要求企业提供详细的生产安排,便于了解不同种类污染物排放的具体时间,合理安排监测。

3.布点、采样方法应首先选择目前适用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监测技术规范,其次是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统一方法或试行方法以及有关规定等。

4.参加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证上岗。

5.污水监测

5.1采样器具要按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准备。对水样容器及其材质应符合要求。

5.2要求现场测定的项目一定要在现场测定,仪器应校准后使用。

5.3按照规范要求现场加采平行样,并做足够数量的全程空白。应采集不少于10%的平行样;实验室分析过程一般应加不少于10%的平行样;对可以得到标准样品或质量控制样品的项目,应在分析的同时做10%质控样品分析;对无标准样品或质量控制样品的项目,且可进行加标回收测试的,应在分析的同时对10%加标回收样品分析。

5.4所有样品采集好后,尽快运回实验室送检。

6.废气监测

6.1现场监测仪器在使用前要进行检查,校准流量计。按方案规定的时间和点位进行采样,不得擅自更改监测点位和时间,不得采取加大流量的手段缩短采样时间。

6.2气态污染物采样前,确认采样管材质及滤料不吸收且不与待测污染物起化学反应,不被排气成分腐蚀,并能耐受高温排气。

6.3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及敏感点环境空气监测时应注意风向变化情况,注意周围环境对监测的影响,有特殊情况要及时记录。设施进、出口必须同步进行监测。

6.4大雾、雨雪、风速过大天气应停止采样。

6.5采样结束后,应将样品封闭,防止与空气接触发生变化,并尽快送检。

7.固废监测

7.1采样器具不能和待采工业固体废物有任何反应,不能使待采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分层和损失。采集重金属的样品禁用金属器具。

7.2采样中要防止待采工业固体废物受到污染和发生变质。与水、酸、碱有反应的工业固体废物,应在隔绝水、酸、碱的条件下采样;组成随温度变化的工业固体废物,应在其正常组成所要求的温度下采样。

7.3要按规范要求选取采样点,注意样品的代表性。

7.4样品须风干,严禁烘干,也禁晒干。

8.噪声监测

8.1应使用经计量部门检定、并在有效使用期内的声级计。

8.2在规定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监测。

8.3按照方案要求布点监测。

8.4按照规范对背景噪声进行必要的扣除。

四、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若干建议

在新形势下,针对长期验收监测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需要创新治理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理念,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实到验收监测工作中来,构建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安全防控体系,为环境管理提供扎实、可靠地技术支撑。

4.1严把竣工验收监测前置条件

要制定验收监测方案,斟酌竣工验收监测的基本条件,确定主体工程及主体工程配套环保设施应建设及实际完成运行情况,待企业生产负荷必须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后,再进行正式验收。

工艺流程方面,应现场查看检查企业生产工况、生产运行记录,复核建设项目规模、生产工艺、产品等方面与项目批复的设计要求是否相符。污染物处理设施、处理工艺方面,需要对照环评报告及批复,现场监测设施处理量与设计量、运行负荷,确定其是否符合工况要求;查看外排污水中是否有第一类污染物,等。废气测量方面,要从确定设备运行、生产产量及原辅材料使用量等确定生产负荷,结合设备运行电流、风机风量、设备压力等资料综合判断生产工况。

4.2严格控制竣工验收监测时机

依照验收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点位、频次后,为确保采样数据的准确性,在采样、监测时机的选择上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对生化处理设施的验收监测,应尽量选择在最不利的气候条件下进行,高温工业生产污水采取降温措施,低温污水应采取保温措施,将污水温度控制在20~30℃左右;第二,准确把握采样时间,确保各处理设施单元采样均来自同一水体,准确计算单元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第三,认真抽查治理设施运转情况,在出具验收监测报告前要进行随机抽测,采样检查主要污染物的浓度,确定企业环保设施运转的稳定性和达标的长效性。

4.3开展区域性建设项目的验收监测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引进

建设项目环保验收要从新型工业化的高度,从宏观上检查区域规划项目的合理性、环境承载能力的可靠性、污染集中控制及生态修复措施的可操作性等内容。区域性验收监测项目环境影响因素复杂,在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就建设项目区界周围是否有学校、医院、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点进行走访检查,对照环评报告逐项落实搬迁、防护距离、生态恢复、绿化措施等,确定监测点位,并在验收完成后加强监督监测,使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污染源监督管理得到更好地衔接。对于公众直观的、敏感的环境问题,可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表或企业公示等形式主动征求当地公众的意见,整理公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并在并在监测报告中汇总,反馈给建设单位及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使各项环保验收监测情况更为准确、全面。

结束语

在当前总量减排的大形势下,要实现达标验收与总量验收并重发展的环境管理目标,加强落实各项环保指标及减排措施,是验收监测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因此,监测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研究,通过改进各项监测技术及工作,客观、公正地反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简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J].张华英,邹胜男.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01)

[2]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和监测报告审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崔鹏煜.黑龙江环境通报.2015(04)

[3]建设项目环保验收中公众参与问题探讨[J].袁军成,谢寅凯,郑玉凤.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2)

[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难点初探[J].崔晓.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