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化学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7
/ 1

强化化学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臧丽丽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266400

摘要:化学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几年,各学校已经有了适合自己的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模式下,结合新的高考命题方向,要淡化概念,强化应用;淡化格式,强化思维,这对教师在对于新知识的情景设计,对学生思维方面的训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化学思维发散思维思维的敏捷性

对于高中学生,他们希望通过化学的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化学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化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形象化,通过多种感官认识化学事实,用思维训练代替机械的操练。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思考,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更高水平,促使他们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本身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从而揭示问题本质,得出规律。

一、设计新情景,巩固新知识

在学习化学时,教师对新的化学知识要设计新的情景。

如:在学习浓硫酸脱水性的性质时,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做了“黑面包”实验,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掌握浓硫酸的脱水性。

再如:在讲电解知识时,可进行如下设计: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上“祝你成功”,会出现红色字迹。由于铅笔能写红字,说明铅笔端有显碱性,有氢气放出,属于阴极,则铂片端作阳极,氯气在此极上产生,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而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阳极与电源正级相连,这实际上是一个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内容,学生应当马上将转换为课本实验电解过程。该设计将课本上的实验进行必要转换,注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祝你成功”四个字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中要轻形式、重实质,轻概念、重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淡化概念,强化应用。有些教师在讲物质是由什么构成时,曾三申五令强调“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原子”,不能说“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原子”,又如:有些教师在讲物质的量时,次次重复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这些都是没有必要反复强调的,教师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用物质的量进行解题,在解题中获得学习规律,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培养和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题过程中思维方法,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得知识,让学生能力有质的飞跃。以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为例,在传授这个内容时,可以借助实验,在醛溶液中加完新制氢氧化铜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从得到的绛蓝色溶液得出醛的新性质;再对溶液进行加热观察现象,通过砖红色沉淀让学生回忆乙醛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建立起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三、要克服定势思维,训练思维灵活性

学生的解题除了受自身知识所限外,有时还受到定势思维的约束。学生解题时习惯上喜欢机械照搬,缺乏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导致解题错误。我们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先举三反一,再举一反三。

例如在讲金属钠与盐溶液(CuSO4)反应时,由于定势思维影响,学生很容易想到活泼金属与不活泼金属盐的置换反应,而没有想到钠与水的反应。

四、要善于挖掘隐含条件,提高思维的全面性

条件隐含于化学常识中有些题目条件模糊或不完整,这就要求同学们根据题意进行发散思维,联系相关知识.

例:铜与4mol·L-1硝酸反应,如果c(NO3-)下降0.2mol·L-1,则溶液中c(H+)下降()。

A.0.2mol·L-1B.0.4mol·L-1

C.0.8mol·L-1D.无法确定

解析:题中只给出了4mol·L-1硝酸,没有说明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则其还原产物无法确定,会误选D。实际上,4mol·L-1硝酸意味着为稀硝酸(常用的质量分数为69%的浓硝酸,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6mol·L-1),与铜反应时生成NO,由3Cu+2NO3-+8H+==3Cu2++4H2O+2NO↑,即可求得反应消耗的c(H+)=0.8mol·L-1.答案为C。

五、要加强解后反思,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在化学学习时,要养成解题后再反思的好习惯,解出答案之后,必须认真进行如下反思: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考查我们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识和能力?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题目所提供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众解法中哪一种比较好?等,要将突出原理的解题训练作为突破口,强化训练,讲求方法,注重思路,追求效率,达到准确、快速解答化学题的目的,进而提升自己能力。

总之,现代化的教学,教师拼命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已再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强化化学思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伟芬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析[J].少男少女,2017,1,(9),57-58。

[2]李小芬提升高三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