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人文精神突出人本思想

/ 3

弘扬人文精神突出人本思想

张真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相对于学校,是指决定和影响学校生存与发展质量的人文气氛、行为规约以及各种关系的科学处理方式。它体现一所学校的内在品质和发展境界,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当今时代,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成为实现学校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学校软环境的核心是其经久锤炼的学校精神,是办学水平和发展特色的集中表征。学校软环境建设,其实质就是弘扬人文精神,突出人本思想,努力营造师生幸福发展的文化环境——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关键就是“人文化”(人文精神)和“人性化”(人本关怀)。学校软环境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三点:

提升学校精神文化为师生的幸福发展指引方向

文化立校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是建构先进的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其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它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和文化形态之中。学校精神是师生追寻幸福的原动力,是师生追求发展的方向灯。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主人,只有在学校精神的指引下,师生的幸福追寻活动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和偏离健康的轨道,师生的发展愿景才能变为现实不至于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华中师大一附中的精神文化的特质是“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特征是“开放、自主、创新、和谐”。

多年来,学校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先”的办学理念,秉承优良传统,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凝炼出华中师大一附中“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学校精神。这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只争朝夕的精神态势和境界追求。这种精神昭示华师人为终生发展而追求完善、完美境界的进取心态和崇高信念。在管理、教学和后勤服务上,这种精神外化为“开放、自主、创新、和谐”的文化形态,并着力彰显如下特色:

1.以人为本,开放办学,努力提升学校地位,使师生幸福有品位,发展有希望

以人为本,发展为先,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开放式办学思想。特别是迁至新校后,学校充分利用地处中国光谷的区域优势,内联外通,兼收并蓄,积极主动地发掘学校的历史资源和所在地的区域性资源,使得学校活力长青,声誉更隆,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品位,增强了学校的名牌效应,使学校快速行进在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化、国家化示范中学的快车道上。学校名流荟萃,大师云集。譬如,前美国国会议员拉里热情到访,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莅临讲学,文化大师易中天回访母校,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亲临指导,校友中国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物理化学专家万惠霖、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建筑设计专家杨叔庸等寄语关怀,东方交响乐团来校举办专场音乐会……学校承办了2008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教育部及省市有关领导和全国近百所学校体育代表队的一千多名运动健儿云集本校,对学校开放、文明、发展的文化风貌给予了高度赞扬。这一切体现了学校开放办学的效应,在这样受重视、受尊崇、受青睐、受鼓舞的学校里工作和学习,广大师生倍觉幸福有品位,发展有希望。

2.自主自立,自省自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使师生幸福有支点,发展有方向

在华中师大一附中,自主精神已成为师生幸福发展的内驱力。经过多年的努力,终至形成“学校有追求、校长有主见、教师有风格、学生有特色”的文化风景。以学生为例,学校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新体系,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以至于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整体模式和特色风格集中体现于校训“厚德博雅,笃学敏行”。为此,学校积极倡导“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设计人生目标、自我规划学习任务、自我调整心理状况、自我反思日常言行、自我管理个人生活”的“五自”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自主地创造幸福,追求发展,力争德才兼备,知行统一,超群脱俗,出类拔萃。

在这种文化精神的濡染下,仅近几年,学校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譬如,被英国剑桥大学直接录取的陈禹松,北大毕业后由本科生直升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生范某,荣获中国音乐界的最高政府奖项“金钟奖”金奖的秦天,围棋国家队少年主力高手李某,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蒋方舟,参加“中美太空少年计划”进行太空探索交流的郑人元,被国外多所名校抢录的刘默、夏思杰、杨恩宇,荣获“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的陈润泽,参加美国高考得了满分荣获“全球杰出金牌奖学金”的刘昱博,进入国家队并获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的女生陈卓,获得国际物理奥赛金牌且总分第一名的谭隆志,北京2008年奥运会罗格的陪同志愿者冯宇则……

以自主为支点,用素质来涵养,学生们就能撑起幸福的晴空,翱翔发展的翅膀。

3.扬弃传统,不断创新,内涵特色融合发展,使师生幸福有动力,发展有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秉承传统,锐意改革,有很多敢为人先的举措,有不少享誉全省和全国的亮点和经验,引领着全省基础教育的改革潮流。如在全国首创素质学分制,坚持社会实践十几年风雨无阻,最早试行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在中国唯一举办全球中学校长高峰论坛,最先实行年级负责制,最先成立政教处(后更名为学工处),最先实施教师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最先推行职称“双轨”制,最先对新教师实行试用期、合同制和人事代理,后勤集团开创全国中学后勤服务之先例,举办首届中国知名中学学生干部论坛,承办2008年中学生田赛首次实现“教体”结合,全省唯一一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基地……就这样,校长引领着全校师生既发扬勇于改革的精神,又提升驾驭改革的能力,在创新中增强动力,在发展中彰显个性,获得了许多幸福的高峰体验。

4.安教乐学,和谐共进,共同打造精神家园,使师生幸福有归宿,发展有愿景

多年来,学校以“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人文思想为指导,以和谐教育为途径,强调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使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创造“管理风格和而灵、教师风范和而高、文体风采和而亮、学生风貌和而新”的和谐天地,追求真、善、美,共享安、乐、和。譬如,对于年级,在呵护其特色的同时,特别强调各年级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着力建设一个全校团结一心、荣辱与共、责权利统一的合作机制,从教师配置、教育教学研究、处室服务、年级互助、得与失、经验与教训等方面,打通年级界线,进行协调和统一,既分享胜利成果,也承担失利责任,从而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对于师生,以开放的心态更新师生关系,倡导“每位老师是学校所有学生的老师,每位学生是学校所有老师的学生”,在全校内营造一个师生平等、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

优化学校制度文化为师生的幸福发展提供保障学校制度文化是处于核心精神文化和浅层物质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如果把学校文化建设比喻成一艘前行的巨轮,那么高悬的航标就是精神文化,航行的规章守则就是制度文化。制度的建设和优化,核心是人,管理的目的是把每个人的积极性和潜能都发掘出来。以制度为激励机制就要培养一种按规章办事的意识,充分落实人本思想。华中师大一附中制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管理目标是“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乐在其中”;实施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

长期以来,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一直进行着探索和改革,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规范和完善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近几年,为了给师生的幸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又有如下创新举措。

1.夯实制度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使师生的幸福发展心中有灯

学校在“以人为本,发展为先”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按照“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管理,依法治校。站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上,引领广大教职员工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法制、法治观念,增强民主意识,增强“内驱力”,以期大家心中明灯长亮:我们所追寻的幸福,应该是受国法校纪保护、督导的幸福,而不是个人自私自利的享受;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个人的发展植根于集体、国家、民族的发展,而不是“人人为我”、“事事唯我”。

2.协调制度文化建设的两大层面,使师生的幸福发展脚下有路

其一,在年级层面上,扬弃年级负责制传统,创新年级管理机制,实施学校统一管理和年级自主创新相结合,统筹兼顾,收放适度,打造年级的个性亮点,促使年级由单兵作战走向均衡发展。

年级负责制虽有着优良传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诸如本位主义、小团体意识的苗头,导致各年级发展不够均衡,分配不够透明,甚至相互猜疑、互相攀比。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制定并讨论通过了《华中师大一附中年级目标管理与奖励实施方案》,对年级实施全方位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引导年级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同时,以一年一度的学校教育奖励基金项目的评比和奖励为激励机制,激发年级的创造力,鼓励其工作打造亮点,形成特色,不断创新,以年级的持续发展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如今,各年级有效地消除了发展过程中的损耗,积极地保持优势,增强活力,良性竞争,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处在最佳的发展时期。

其二,在教研组层面上,发挥教研组的传统优势,创新教研组管理机制,重新定位教研组的职能,强化教研组的整体建设和合作意识,促使教研组由默默无为走向奋发有为。

以往年级负责制,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比较混乱,难以理顺,许多教研组默默无为,几乎形同虚设。针对这些弊端,学校对“四年一届”的教研组制进行整改,总结教研组负责制的成功和不足,重新定位教研组的职能,要求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传承传统,紧紧抓住“合作”和“创新”两个关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教研组在常规教学、高考奥赛、学科建设、课程研发、教师引进、教师评聘等若干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如今,各教研组与年级组协同发展,充满活力,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成为一种期待,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成为一种经典。教研组为教师提供宽广的专业化发展平台,使其找到幸福发展的科学途径。

3.激活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元素,使师生的幸福发展立竿见影

为使教师各得其所,乐在其中,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发掘人力资源潜力,创新用人机制,实施新的教师评聘方式,促使教师由身份管理走向岗位管理。

以前,许多学校对教师常常以“身份”进行定位,因而许多教师认为自己是学校的“五保户”,干不干无所谓,干多干少无所谓,干好干差无所谓,这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导致平庸和衰退。为了根除这些弊病,学校制定并讨论通过了《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及其它系列技术人员聘任实施方案》,按原职聘任、缺岗聘任、破格聘任三个层面,对全体教师进行德能勤绩综合考评,给予教师更宽松、更自主的空间,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充分结合在一起。同时,大力倡导“干事文化”,引导教师铸炼高尚师德、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学校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4.营造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氛围,使师生的幸福发展掷地有声

在民主建设方面,积极倡导合作精神,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更多的人参与学校管理。如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强调教师民主参与,使其从过去只是学校制度的执行者、服从者变为学校制度的设计者、参与者;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向全校教职工征集提案;通过定期的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征询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批评和意见;认真落实校务公开的各项措施,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通报学校建设、发展、改革中的各种重大决定。这样,公开、公平、公正伴行每一个决策,民主之声响遍整个校园。

学校重视制度文化建设的辅助因素。学校后勤集团开全国中学后勤服务之先例,后勤员工时刻以华师一精神教育、引导、激励自己,服务教育教学热情精细,快速高效,让全校师生深切感受到点点滴滴的温暖情意。后勤优质服务,成为学校制度实施过程中良好的润滑剂。

改善学校物质文化为师生的幸福发展更新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幸福发展的物质保证与硬件基础。表层学校物质文化是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学校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而深层物质文化是以物质作载体来外显学校精神文化,传递学校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在物质层面上建构深具人文气息的学校教育环境。

2005年6月,学校整体迁至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光谷”,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菁菁校园,花团锦簇,宏丽新雅,别有洞天,在地理环境、规划与布局、建筑与设施、自然和人文景观诸多方面,以校训“厚德、博雅、笃学、敏行”作为物质文化建设的灵魂,承载和传递学校的精神、规范和价值,融教育性、艺术性、发展性、实用性、创新性、可解读性为一体,强化了对师生的导向励志、审美怡情和增知矫行等功能。

漫步“厚德”广场,师生可从其恢弘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观所显示的形象及神韵中,“读”出学校的精神和气度,给心灵世界以强烈的震撼和莫大的激励,以庄重的鼓舞和精神的依托。

徜徉“博雅”湖畔,观其景,品其味,师生可在静默中体悟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智慧、趣味与情感,逐步建立起一定的审美意识,让情感更趋丰富,情操更趋高尚,个性更趋完善,心性和趣味更趋高雅。

流连文化长廊和置身校史陈列室,口诵那些名言警句和规章条文,目视那些感人照片和生动图画,师生的言行自觉不自觉的受到这些物质环境传递出的“隐性规范”的制约,从而不断强化自控意识,让自己的言行与学校的规范和价值合拍,逐渐变得文明高尚起来。

校园内高挂的大幅标语,醒目的名人名言,定期发行的校报,各班个性鲜明的黑板报,绿草地上花草树木的友善告诫,师生相遇时的互致问候,每年的艺术节、科技节、大合唱、演讲、书画、球类、棋艺等比赛活动等等,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人文环境景观。师生们在其中寻找、发现、创造,享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发展不知不觉,幸福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