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我选择了农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7-12-22
/ 2

毕业了,我选择了农村

王德斌

亲爱的爸爸、妈妈: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也意味着儿子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也说明你们的不孝之子已经决定了自己的工作道路。请原谅我现在才给你们写信。

又是四年,你们又辛苦了四年。也许你们会跟自己说:“再坚持四年,就好了,就可以松口气了。”可是你们却一直艰辛地过着。在深感你们挚诚的苦心下,我很惭愧!我没有为你们减少负担,也没有替你们分担忧愁,更让儿子过意不去的是我还在蚕食着你们。我的寄生,吸尽了你们的心血。爸爸有病在身,越来越苍老;妈妈您也在感叹岁月不饶人时平添了许多的皱纹。每次回家,儿子都不敢直视你们;每次回家,儿子都记下了你们操劳过度加之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一幕幕。儿子经常在你们背后默默地忧思:“我能改变吗?”儿子无用至极,让这场景年复一年地继续,年复一年。

今天,儿子要暂时结束自己的学业,步入社会,做一个对自己、对你们、对国家负责任的自食其力的人。有太多的话想跟你们说,我可亲可敬的爸爸、妈妈,感谢你们25年来的抚养,你们无愧是伟大的父母,我因有你们这样的父母而骄傲。儿子对不起你们,没有给你们带来轻松却带来担心。对不起,爸爸、妈妈!四年中,你们一个个关心的电话,一句句慈爱的嘱咐,一个个信任的眼神,儿子都铭记在心。你们一直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最听话、最优秀的。但是我很惭愧,四年中随毕业的临近给你们的电话越来越少,给你们的信件也越来越少,每每让你们担心地打电话询问,当知道我还好时,你们才会松口气。你们一次又一次地叮咛我过一段时间就给家里打个电话,可我一次又一次地没有做到。是我没有时间吗?不是。是我心里不想打吗?不是!那是什么?你们的儿子在外也多少沾了一些坏的习气,而且在大家都谈论未来工作的这种环境下,我不想打,说到底还是我的底气不足,怪谁?可能儿子还有一种情绪,在埋怨我为什么出身农村。我没有理由怪我的出身,要怪就怪自己努力不够。

爸爸、妈妈,再次请原谅儿子的无知。很早就想给你们写这封信了,但我一直在犹豫,一直在做选择的掂量,到今天已经是不能再拖了。我想好了,我愿意回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让我成为一个体谅父母、体谅农村艰辛的人。我相信农村是一个熔炉,是出优秀人才的地方。我相信我的这个想法你们不会觉得太突然。我是5月2日与北京梁漱溟乡村文化发展中心达成协议的,参加他们的第三期农村人才发展计划,经培训后要到农村工作一年。其中的一些问题我都仔细考虑了,踟蹰过,但还是选择了。

儿子的理由如下:

1.来自农村,所学与农相关,有责任也有条件回到农村。

2.中国是农业国家,80%的人口是农民,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农民,农村兴、农民富则国家兴。简单说,没有农民,谁能活下来?儿子愿意回到这本厚重的大书中学习。

3.社会在发展,但限制因素还在农村,所以有很多人关注农村,包括政府、专家、学者,也就是说农村大有作为。

4.儿子从小就想改变我们家庭的生活状况,但是经过一些思考,觉得太狭隘了。也许我可以顺当地找份工作,至少让我们家的现实境况不要太过窘迫,但我们还是生活在与我们一样贫苦的农民中,我想善良、朴实的你们也会劝儿子为他们想点法子的。也许你们担心这样会压力太大,但是,爸爸、妈妈,我们多年的日子都挺过来了,就再挺挺。

5.儿子向往乡村的生活。城市生活虽然便利,但也有很多问题:拥挤、污染、人情冷漠、奢侈、过度消费、灯红酒绿,儿子真的不适应,真的!爸爸、妈妈,乡村的便利也是可能的。

爸爸、妈妈,请相信你们的儿子,他不会做违法、有损别人的事。儿子所要做的只是开始,虽然万事开头难,但前景无限,我相信我的判断。退一万步说,就算没有美好的前景,我们也应该去做,想想为什么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人口却不能过着轻松便利的生活,为什么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劳作却抵不上别人几个月的工作,为什么别人可以拿退休金,而我们却在60岁以后还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什么别人有这个保险、那个保险,而我们却生病不能及时医治,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把眼睛投向远方,而不顾生我养我的地方……?

爸爸、妈妈,请你们相信儿子的选择是经过长时间(可以说是20年)思考的。正如一个朋友所说:“农民,我的父母;农村,我的家乡;农业,我的职业。”儿子的选择就是:致力于乡村建设,让农民过上有自信、有尊严、好一点的生活,让农村出来的人都敢大声说“我是农村的”,让大家欢呼“农民万岁”。爸爸、妈妈,我想你们知道我的这个选择后一定会像儿子要离家时准备行李一样,祝福我一路走好。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也正如此我希望这爱升华,所以我选择了这条路。选择了,就上路吧!

珍重!

斌儿拜上

2007年5月11日晨


链接:

镜头一:建国初期,1955年开始,国民经济建设压力变大。当年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求开荒3868万亩,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农民和一些国营农场外,必须另外组织力量去完成。毛泽东在一篇文章的按语里号召:“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知识青年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掀开了知识青年下乡的序幕。从1955年10月15日,一支由98名青年组成的“上海市志愿垦荒队”,来到江西省德安县九仙岭脚下开创新生活开始,至1977年恢复高考止,在长达四分之一的世纪里,先后有1800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农村建设”。

镜头二:北京户口,年薪3万、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取——2006年北京对首批应聘到郊区的大学生“村官”给出了如此优惠的待遇。当年有近12000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当“村官”,由于计划招聘人数为2000人,最终的录取比例高达6比1。

能落户北京以及稳定的安排是吸引大学生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果是我,一边是高薪的外企,一边是稳定的村官,我也会选择后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曾繁文表示,如果不是准备考博,这种机会他也会考虑。北京计划三年内招聘8000人,给市郊3900多个行政村平均每个村配备两名大学生担任村主任助理,薪水将由市财政与区财政共同负担。

北京以如此优惠的政策吸引应届毕业生时,教育部倡导的“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已经在全国实施。有高校甚至建立“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选拔农村人才免费进大学接受脱产学习,毕业后依协议回村工作。

镜头三:3月7日是北京交通大学新学期返校开课的第一天,去年刚从该校毕业、奔赴京郊农村上任的15名大学生“村官”成了大学生眼中的明星,他们回校向师弟师妹们“述职”。“到底能为农民做些什么事”成为在校生询问“村官”们最多的问题。如今已是北京门头沟区雁翅镇付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许忠岳的经历博得了师弟师妹们的阵阵掌声:“我为了开发我们村的旅游资源,自己拿着照相机,扛着摄像机,把全村的层层美景纪录下来,连同果品照片发到了网上,为我们村做起了宣传……”3月7日也是今年北京市高校京郊农村“村官”报名之日,当日北交大就有五十多名在校生报名,其中包括15名研究生。

(查月香摘自《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