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1

浅析科技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安殿乔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针对中学历史教材中科技史部分在教学中的作用,浅析一下我的观点。

1.注重历史人物在教学中的作用。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例如,古代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祖冲之发现了圆周率等等。他们的名字和中国先进的古代科技结合在一起。在近代,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亲自设计和主持建造了京张铁路,它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大批身居海外的学子、专家纷纷回到祖国,为祖国科技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诸如钱学森、华罗庚等,他们的功绩永远在中国历史上闪耀。

在现代,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英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就是说,只有科技发展了,国家才会富强。“十五”大后,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发展高科技,走科教兴国之路,从而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通过这些实例,足以说明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科技来源于人才,人才的培养重在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这些具体事例入手,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样就达到了科技史教学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早”字。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情感不仅是学习的动力,而且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建立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科技史的教学中,要避免学生自学或照本宣科,而应注重教学中利用时间设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发现问题,突出“早”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要讲解我国的一些科技成果,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发明和发现比西方早了多少年,最后教师要用大量事例说明要引申的理论。比如,教材中举出夏朝时对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记录。早在公元前613年7月,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这比欧洲早了2295年。教师利用这些事实引申到我国现阶段在天文方面的成就,我国先后发射了地球卫星、火箭、载人宇宙飞船等。再比如,在中世纪时代,我国在各个领域内科学技术都领先于世界,使当时的欧洲人望尘莫及。

中国的科技先于西方的例子很多,都很有说服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些科技的领先事例,突出“早”字展开教学,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在突出“早”字的前提下,采用置疑——思考——解惑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总之,在教学目标由识记型向能力型转化、教学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教学模式要在导学、设疑、讲解、深化和巩固的基础上做到历史教学的新特点。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益处多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