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矫治器托槽脱落的统计及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1

固定矫治器托槽脱落的统计及原因分析

杨红蕾

杨红蕾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医院桂林541001)

【摘要】目的:分析固定矫治器托槽脱落的情况及脱落原因。方法:收集一年内接诊并用固定矫治器矫治的患者40例,每次复诊时就托槽的脱落情况进行记录统计,比较前后牙及上、及下托槽脱落的情况并找出脱落原因。结果:脱落率后牙明显高于前牙,下牙明显高于上牙。而导致托槽脱落的原因主要与咬食硬物、刷牙、牙合干扰及外力冲撞等因素有关。结论:正畸治疗中托槽脱落影响疗程及疗效,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通过耐心细致地解释和嘱咐工作,提高患者的合作程度,并通过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托槽脱落的发生。

【关键词】托槽;脱落;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416-01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及生活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错牙合畸形患者到医院接受矫形治疗。在用固定矫治器矫治的过程中,所有的临床医生都会碰到托槽脱落的问题。笔者以2007年8月~2008年8月接诊并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的40例患者列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1~25岁,观察最短1个月,最长12个月。

全部患者均采用方丝弓技术。托槽全部采用京津釉质黏接剂粘接,其中上牙360个,下牙356个,前牙480个,后牙398个。

观察方法:首次粘接后均进行有关正畸治疗患者须知的详细宣教,将每次复诊时托才的脱落数及脱落原因进行分析、记录,将托槽粘接后48小时内的医源性脱落及同一牙位脱落一次以上者另行统计,落者从重新粘固或更换,脱落的计数单位用牙次,脱落率的计算公式为:

结果:见表1~3

讨论:从表1~2中可见,脱落率后牙明显高于前牙,下牙明显高于上牙。托槽的脱落,颊面管的松脱,弓丝折断等,是引起复诊次数增多,椅旁操作时间甚至整个疗程延长的直接原因。后牙区常因粘接脱槽时视野受限而不能准确定位或因托槽底板与牙面弧度的贴合性差而使其粘结强度下降,当后牙发挥咀嚼功能时容易造成脱落。而下牙因体积相对较小,托槽也相应较小,决定了相对较低的粘结强度,当咬物时用力不当或调牙合不完全均易使下牙容易造成脱落。[1]

另外患者的合作程度也非常重要,如不能配合而啃咬硬物,不正确刷牙等均可引起托槽脱落。[2]在表3中分析发现,造成患者托槽脱落最主要的原因是进食过硬食物。开始矫治的24~48小时,牙齿牙周膜痛觉敏感,不敢进食硬物,随着疼痛的缓解,患者大多又恢复正常饮食,这时托槽脱落有所增加。首次粘结后常规都要对患者进行正畸期间口腔护理的宣教,每餐饭后刷牙时护理的必须手段,牙刷头过大过硬的撞击会导致托槽脱落。此外,运动或外力冲撞及对牙合干扰等,常可导致脱落。

结论:正畸治疗中托槽脱落影响其疗程及疗效,而患者的合作程度又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所以笔者认为正畸医师在矫治全程中,因注重于患者的交流,耐心细致地告知患者托槽脱落的不利影响及常见的脱落原因,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有研究表明,正畸治疗中,托槽发生脱落还与正畸医师的操作有关,[3]涉及操作时牙面的清洁度,托槽粘结区牙面的形态,釉质矿化程度、酸蚀效果、粘结剂的性能等多种因素,只要矫治计划合理,粘接时针对不足采取相应措施加上患者的配合就能尽量减少或避免托槽脱落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芸.口腔正畸学.现代原理与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96:558

[2]李达聚.口腔正畸托槽脱落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华夏医学,2001(02)206-207

[3]卢小妹.牛胜德.浅析正畸托槽脱落原因.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Nov20(6)

作者简介:杨红蕾(1967.7-),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口腔修复及口腔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