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平民”佳作,提升写作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赏析“平民”佳作,提升写作兴趣

来庆文

来庆文吉林省桦甸市常山镇中学(132419)

【摘要】为了改变学生作文难的现状,让学生变得乐于作文,通过对产生在学生身边的平民佳作进行赏析的办法,促进、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平民;作文;赏析;表达;提升;兴趣Appreciationof"civilians"excellentworktoenhanceinterestinwriting

LaiQingwen

【Abstract】Inordertochangethestatusofstudentwritingisdifficultforstudentstobecomehappywriting,bythestudentsproducedexcellentworkforappreciationoftheciviliansideoftheapproach,topromoteandenhancestudentinterestinwriting,andconstantlyimprovethelevelofstudentwriting.Enablestudentstowrite,happyexpression,thepromotionofthedevelopmentofstudents.

【Keywords】Civilians;Composition;Appreciation;Expression;Upgrading;Interest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式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然而,“作文难,难作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很多学生的普通感受,也是语文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对学生而言,有如下几点:①下笔难,老虎吃天,无处下口;②用词难,积累匮乏,文字不顺;③取舍难,拼凑材料,难以割舍;④行文难,落笔铺陈,不知所云。对教师而言,传统的作文评改机制扼杀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在传统的作文评改中,教师是主导者和权威,这对于培养培养学生自由习作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总是不自觉地以“中心明确、立意深刻、选材新颖、构思巧妙、语言生动、结构严谨、详略得当、条理分明”等传统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习作。大部分学生虽然表露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但获得分数低,造成学生对作文兴趣低,畏难情绪大,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作文难,难作文”的现象愈演愈烈。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笔者通过十余年的大胆尝试,摸索出一条寓教于乐、以赏析学生的平民作品来促进、提升学生写作兴趣的创新之路,颇有成效。

1实践意义

调整作文评改思路,重视培养学生评改能力,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导向作用已迫在眉睫。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力争做到多给一些赏识评价,多给一些情感评价,多一些读者评价。主要表现为:教师将学生习作中的优秀作品原封未动地打印、下发给每位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由赏析;主要以学生的讨论、交流、辩论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让“平民”作者体验到成功、进步的乐趣,让其他学生增强作文的自信力。

2夯实基础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注重积累,提高素养,增强文化底蕴。

2.1关注生活,丰富积累。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努力创设大语文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增强积累,使他们切实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促进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用眼观察生活,用身体验生活,用言描绘生活,为学生磨制生花妙笔。

案例一:在一次积累有关辩证问题时,有一个学生结合禅语写到: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看看,如果不是积累,谁能想到是出自学生的口吻呢?

2.2大胆放手,自由表达。摒弃传统的范文讲解模式,提倡多放少收,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兴趣,诱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切身感受和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要表现的意图,心情舒畅地表达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怎么想就怎么写,说真话,吐实情。

2.3贴近实际,缩短距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写作兴趣的提升与阅读欣赏渊源甚或深,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确可以影响写作。虽然名家名篇对学生有着无法抵御的诱惑力,但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想和“权威”们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那毕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只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吸收情况来选择欣赏文本,才是上善之策。学生中的优秀习作就是最佳选择产生在身边的“平民”作品,对其他学生而言,作品并不贵族,并非高不可攀,作者熟悉,内容也不陌生,有亲切感、真实感。将这样的作品提供给学生赏析,无形中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就会得到增强。

2.4授之以渔,提升理论。学生由于经验、阅历、知识方面的准备量还相对贫乏,要顺利进入赏析状态,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强化积累。从整体上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章赏析,赏析要掌握哪些术语,建构赏析体系,提升理论素养。

赏析角度:

(1)布局谋篇:线索、开头、结尾、悬念、铺垫、伏笔……

(2)艺术技巧: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象征、欲扬先抑,对比……

(3)语言特色:平实、生动、形象、清新、自然、华丽、浓郁、豪迈……

(4)表现手法:修辞、人物形象、点面结合、想象、……

赏析术语:

(1)主题、感情、形象、意境方面:主题突出、深刻、意在言外、言近而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感情细腻、真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意蕴丰富、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等。

(2)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方面:想象丰富、联想巧妙、刻画细腻、生动传神、对比鲜明、彰显特色、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虚实结合、传神写意、点面结合、托物言志、表达含蓄等等。

(3)行文构思方面:开门见山、总领全文、起承转合、层层推进、首尾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过渡、欲扬先抑、情节跌宕、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结构缜密等等。

3赏析过程

3.1抛砖引玉。在作文评改课上,教师指名习作者谈自己的创作思路,并用现在的眼光谈谈自己对作品的再认识,即作品的优点或缺点是什么,不足之处的改正措施如何等等。

3.2他山之石。在作者畅谈的基础上,其他同学自由赏析并汇报对该作品的认识。以讨论或辩论等方式进行,激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主动表达的习惯。同时,也养成了热爱思考、善于审美、渴求创新的习惯。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归纳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对于学生不甚完美也可能幼稚的赏析,教师可以不置一词,以宽容鼓励之;可以善意指正,以赏识亮点引导之,可以……对于同学的意见或建议,友情提示小作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有争议之处,必要之时,双方可以展开辩论,探讨一些细节或矛盾的处理。在探讨中,会有新颖立意的发现,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那创作的灵感就会得以激发,为学生的再次创作蕴藏力量。

3.3点石成金。有了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读者的赏析,无疑对学生再次作文拓宽了视野,但这还远远不够。教师要从更高的审美高度对作品予以赏析、点拨,将自己的理解感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的品味更上一层楼。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用放大镜去捕捉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个贴切的比喻,一个妙用的标点……都可以作为赏析的亮点,以此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教师只有善于捕捉,细心呵护,就有可能让一棵嫩草变成一片绿茵。

3.4妙笔生花。通过师生的赏析,让学生学会了感悟美,欣赏美,把它延伸到自己的行文之中,让美的想法变成美丽的文字,实现再次作文的目的。如此一来,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传统模式被打破,鲜活的创新模式被激发,学生可以对发生在身边的人、生活中的事、眼前的景、心中的情用已有的审视标准来真实独特地来表达。以赏析同学的“平民”佳作来提升自己的写作兴趣的教学目的也就即将实现。

4实践模式

对于同一作文,提倡反复训练,不可浅尝辄止。即“作文——赏析——再作文——再赏析”,直到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兴趣、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方可进行下一篇目的作文。在循环的每一周期,学生头脑中的作文思路都得到进一步地修葺和改进,达到更为完美的程度,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使文学欣赏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追求。

案例二:

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以“朋友”为话题,自拟题目,作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在作文讲评时,学生王有强的习作《幸福,需要把握》作为同学赏析的对象。他借助对“口”字四次寻找不同位置,从而体现朋友之间的友谊重在把握这上主旨。文章运用组合式结构,图画式的布局,条分缕析地显示着文章层次,清新醒目,过目不忘,令读者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通过师生的赏析,很多新颖的命题出现了,如:《知音难觅》、《上帝的凡间“三日逍遥游”》、《可遇不可求》、《择友新论》等等;学生作文的兴趣也悄然兴起:在第一次范文赏析的基础上,第二次范文的篇目增加到16篇,占到了班级学生的30%。

本教学模式通过赏析身边同学的“平民”佳作为契机,不断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水平为目标,以深化赏析写作思维为主要环节,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欣赏与创作的欲望,并形成独特的欣赏与创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