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例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51例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常春明

常春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100045)

作者简介:常春明(1976.3-),男,本科,药剂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51例抗菌类药物发生的患者,根据医院设计的登记表,登记内容有: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名称、ADR表现是否符合药物已知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头孢菌类21例,占41.18%,青霉素类5例,占9.80%,喹诺同类18例,占35.29%,大环内酯类,2例,占3.92%,氨基糖苷类1例,占1.96%,其他抗菌类药4例,占7.84%。不良反应患儿,发生程度越轻,治愈率越高。有皮肤病变者38例,循环系统病变者有35例,呼吸系统病变者9例,消化系统病变12例,神经系统病变13例,泌尿系统病变1例。结论:了解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掌握儿童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是减少儿童抗菌药物ADR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209-01

目前,抗菌类药物的应用广泛,不合理使用、滥用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rDrugReaction,ADR)不断发生。我院是一家以儿童医学服务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系统不健全,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为此,笔者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51例抗菌类药物发生ADR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1例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均来自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0~3岁3例,4~7岁25例,8~14岁23例。

1.2判断标准:药物与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ADR的临床表现参照药品说明书及《新编药物学》上所注明的表现,其发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是指出现ADR后立即停药,不需特殊治疗或仅行一般对症处理,症状很快消失;中度为有病理生理改变或实验室检查异常需延长治愈时间;重度为器官严重损害,需要抢救或ADR持续大于30d,有后遗症或死亡。

1.3统计学方法:按照医院设计的登记表,登记内容有: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名称、ADR表现是否符合药物已知的不良反应,结果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结果

2.1药品种类引起的不良反应:头孢菌类21例,占41.18%,青霉素类5例,占9.80%,喹诺同类18例,占35.29%,大环内酯类,2例,占392%,氨基糖苷类1例,占1.96%,其他抗菌类药4例,占7.84%。51例ADR涉及的药品及引起不良反应例数统计,见表1。

2.251例不良反应患儿,发生程度越轻,治愈率越高。51例ADR的程度、类型和预后情况见表2。

2.351例患儿中,有皮肤病变者38例,循环系统病变者有35例,呼吸系统病变者9例,消化系统病变12例,神经系统病变13例,泌尿系统病变1例。51例ADR患者的症状分布情况见表3。

3讨论

近20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药物品种的增多和联合用药的广泛应用,小儿ADR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国内的平均发生率为5.8%~15.5%,国外为10%,其中抗感染药ADR发生率可达60%[1]。本文51例ADR病例涉及的抗生素有6大类别30种,发生不良反应次最多的是头孢类,其次为喹诺酮类,单个药品以头孢噻肟最多,左氧氟沙星次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改变。有关资料显示[2],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发的ADR发生较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及其复方制剂,所引起的系统/器官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这是最为常见的,这与该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此外,头孢菌素大多经肾排泄,可因抑制干扰肾小管细胞酶活性而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出现血尿。一些ADR的发生也可能与静脉滴注的速度有关[3]。喹诺酮类引起的ADR主要表现为皮肤系统和心血系统的改变,严重时出现过敏性休克,这与患者可能的过敏体质外,药物可能含有的杂质和及其代谢产物与体内的蛋白质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导致抗原-抗体反应而出现过敏反应症状也在内源性致敏物的形成而引起过敏反应[4]。

本组ADR多为轻、中度,重度病例较少,全部患者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及死亡病例,这与ADR的早发现、早处理有关。一般认为,B类ADR的发生率要低于A类,本组病例A、B类ADR发生率基本相等,这反映出可能与临床医生选用药物的合理程度有关。

目前,国内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的问题仍较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不断发生。不合理应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而且增加了ADR和药害事件的发生。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再教育,提升临床医务人员对抗生素的合理用药的认识,严格掌握儿童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减少儿童抗菌药物ADR发生。

参考文献

[1]尹丽芬.小儿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5,11(6):57-59

[2]王雷,刘洁.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临床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院药学杂学志,2007,8(27):1185-1186

[3]伦新强.抗感染药物静滴速度过快所致不良反应及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1):29-31

[4]徐帆,庞丽云,高伟,等.2001~2002年我院药源性疹病例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2,11(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