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几点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1-21
/ 2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几点方式

李艳芳

拓展型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知识扩展和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拓展教学中,要立足课本,拓展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容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特点,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为此,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把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实施。不妨从情节、中心、作者、文体几个角度着手。

一、从文章情节入手

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想像菲利浦夫妇一家回家后见到登门的于勒会怎样的表现?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于勒西装革履,带着钞票、光彩照人的回到家,菲利浦夫妇惊喜不己,立即满脸堆笑地迎上前去,尽诉思念之情。于勒此时已看穿了兄嫂惟利是图的嘴脸,将所欠的一点钱还上后,痛斥兄嫂后,扬长而去。菲利浦夫妇痛哭流涕,到手的财富落空。女婿也因此立即宣布解除婚约,女儿痛责父母,菲利浦一家陷入痛苦争吵中。也有的学生说,于勒以穷水手的身份出现,提着挣来不多的纸币到菲利浦家还债,恳求兄嫂原谅,尽享天伦相聚之乐,谁知菲利浦夫妇抓过破钱袋,立即宣布与于勒断绝关系,永不相见,将于勒推出家……。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从文章中心入手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讲月亮与中国人的思念情结,我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及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现代女作家舒兰的《乡色酒》中对故乡的思念,对月圆人亦圆的渴慕。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月亮的意象不仅是传递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还更增添了一层家园思归的温馨和人生变迁的感情。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习《济南的冬天》,可引来老舍另一力作《济南的秋天》,让学生对济南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理解作者对济南的情有独钟。

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特。

三、从文章作者入手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智取生辰纲》,体现了水浒英雄智慧,教师可趁热打铁地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杨志卖刀》、《大闹野猪林》等,让学生认识到梁山好汉们义薄云天的英雄豪气及《水浒》“官逼民反”的主旨思想。激发了学生兴趣,提升了学生阅读层次。

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可向学生介绍其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不同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评论文章,这会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一般认为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理解有难度,距离很遥远,难以理解。网上戏言学生中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教学中我把近几年学术界研究鲁迅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四、从文章文体入手

以现代诗歌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现代诗歌——《在山的那边》,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诗歌汪国真的《山高路远》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经过反复比较、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解了,诗歌是以丰富的意象,含蓄地表达人生追求,蕴含深刻哲理。要真正明白诗歌的深意,必须联系背景,细品语言,方可领悟诗之灵魂。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了一把开启诗歌阅读大门的钥匙。

此外,在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开展拓展学习外,还需把语文延伸,培养文学素养。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如让学生了解校内外新近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

总之,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评议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光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努力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朱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