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特征分析

曹思琼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B超室5145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的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年龄将89例患者分为普通组和高龄组,两组患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指标、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普通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指标中TO、TS及SDNN均高于高龄组,而24h复极指数则低于高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及E/A值均低于高龄组,而LVEF值则高于高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患者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再发心梗率及死亡率均低于高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老年急性心梗患者心脏超声检测结果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对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脏超声;特征分析

急性心梗(AMI)是老年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急性发作抢救不及时会危及患者生命,AMI临床诊断主要手段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本文将两种检测手段均应用于临床中,并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两种检测手段的差异,以探寻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现将实验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59例,女30例,年龄在62-85岁之间,按照患者年龄是否超过70岁将89例患者分为两组,普通组为70岁以下48例患者,男3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5.9±2.4)岁,首发患者38例,复发患者10例,合并有高血压者26例,糖尿病者9例,心力衰竭者5例,心梗部位中前壁22例,下壁13例,后下壁8例,前壁和下壁5例,高龄组为70岁以上41例患者,男27例,女14例,平均年龄(79.3±2.6)岁,首发患者33例,复发患者8例,合并有高血压者21例,糖尿病者6例,心力衰竭者3例,心梗部位中前壁21例,下壁11例,后下壁6例,前壁和下壁3例,两组患者除年龄不同外,其他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就诊后3d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指标、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及预后情况。动态心电图检测指标包括震荡起始(TO)、NN间期标准差(SDNN)、震荡斜率(TS)、24h复极指数,其中TO、TS及SDNN值越高、而24h复极指数越低说明心功能越佳[1],心脏超声检测指标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与晚期血流峰值比(E/A),比较两组左心房内径≥39mm、左心室内径≥50mm、LVEF≥50%及E/A≥1的患者比例[2],预后观察指标包括再发心梗率、死亡率,其中死亡率又分为再发心梗死亡和心源性死亡两类。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及三只及以上,冠脉狭窄程度分为狭窄≥70%和<70%。

1.3统计学方法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电图检测指标比较普通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指标中TO、TS及SDNN均高于高龄组,而24h复极指数则低于高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测指标比较

3讨论

本文按照患者年龄将急性心梗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结果显示,低年龄段组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均低于高龄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指标中TO、TS及SDNN均高于高龄组,而24h复极指数则低于高龄组,说明低年龄段患者的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上述指标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及其对心脏功能调节效果的反映,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E/A值及LVEF值均优于高龄组,上述指标是心脏功能和病理改变的反映[3],其可直接反映心脏重构及心功能优劣,因此,低年龄段患者心梗再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高龄组,本文实验结果也提示,急性心梗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参考文献:

[1]杜静娟.研究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脏超声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35):72-73.

[2]张雪红,莎依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特征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2):108-109.

[3]刘淑军,陈小珠,唐昌忠.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