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整合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李广耀万翠兰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校本课程;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李广耀,万翠兰,任教于江苏省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应试,更应该充分发挥历史课之人格教育主渠道作用,尤其是通过乡土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颁《历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凸显出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具有新特点: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只是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太仓历史悠久,历史人文底蕴厚重。据史志记载和建国以来考古发现的遗物证明,早在二、三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劳动、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得天独厚的条件给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课程资源。

近年来,我们践行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以历史学科课程“二次开发”为着眼点,充分整合太仓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校本历史课程,作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立足“知行意合一”,制定课程“三维目标”

赵亚夫教授认为“一个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的目标,便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

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以乡土历史资源《刘家港和郑和下西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1.知识和技能:知道刘家港的地理位置、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刘家港作为港口的历史沿革、今天太仓港开发情况;认识郑和下西洋选择刘家港作为起锚地的原因、刘家港历史变迁的原因、太仓港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预期。

2.过程和方法:学会从网络、图博中心、港区管委会或其他渠道有目的收集资料;学会分析、处理原始资料,能及时确定和深入探究课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社会调查中提高社交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感受前人的智慧,认识“义利兼顾”“精致和谐”的太仓人文传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了解太仓港开发现状,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期望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即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情感、行动的和谐统一。

二、立足课程“二次开发”,选择课程内容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太仓的乡土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哪些内容可以引用?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

选修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研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提供的学习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研发,以学习主题形式加以实施。其方式一是新课程教科书的补充与改良,使之适合本校学生要求和学习水平。二是发挥本校教师特长的选修课程资源研发,主要根据教师的爱好特长,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择教学主题和内容。

如政治史模块:结合太仓历代行政区划的调整,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情况。结合郑和下西洋和太仓地区抗倭斗争的情况,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

经济史模块:根据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分析自然经济的特点。从沙溪古镇看明清江南商业城镇的发展。以太仓棉纺织业解体为例,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结合利泰纱厂百年历史沿革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演变历程。

文化史模块:太仓州考试院与科举制度;理学与陆世仪;娄东画派与中国古代绘画的演变;南郊昆曲起源与明清市民文化,等等。

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了教材与乡土资源、课内与课外、人文素质与高考应试的有机整合,在尊重学生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了“以学定教”。

三、立足“学以致用”,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因此,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

途径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途径二: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它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走访历史遗址,展示学生的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等)。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途径三:举办专题讲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途径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题应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掘;研究侧重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过渡,即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做出评价。

总之,在不同内容的教学上,选择恰当的活动方法,使教学在情境的创设、过程的实施、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实施有效的教与学。

四、立足“自主发展”,完善评价体系

学习离不开评价。“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结果、效率的价值判断,是帮助学生改进和完善历史学习行为,实现有效学习、持续学习的重要环节。”

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既要关注知识、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体验、经验以及由此而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立足“自主发展”的原则,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活动探究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平时活动记载,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主动意识、合作意识等评定,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总结性评价是综合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辅导专家对学生成果的评价,课程结束时进行。

聂幼犁教授认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依托太仓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利用,开发校本选修课程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娄东文化的传承也将随着课程的深入实施而幽香不绝。

参考文献:

[1]王苏.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研究,2002(6).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215400

IntegratingLocalHistoryResourcesandDevelopingHistorySchool-BasedCurriculum

LiGuangyaoWanCuilan

Abstract:Developingandutilizingcurriculumresourcesistheuniquefeatureofnewcurriculumreform.Integratinglocalhistoryresourcesanddevelopinghistoryschool-basedcurriculumisofgreatsignificanceinimplementingnewcurriculumandimprovinghistoryteaching.

Keywords:localhistoryresources;school-basedcurriculum;curriculum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