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92例临床分析倪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92例临床分析倪群

倪群

倪群

(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122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9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2例BPPV患者根据不同的受累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愈86例(占93.5%)、好转4例(占4.3%)、无效2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4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复发,复发率为4.3%。结论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肯定,见效快,方法简单且短期复发率低,可作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3-0052-02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gimmickreset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BPPV.MethodsRetrospectiveanalysisof2012Decemberto2013Decemberinourhospital92casesof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patientsclinicaldata.ResultInvolvementofthisgroupof92patientswithBPPVaccordingtodifferentpartsofdifferentgimmickreset,cure86cases(93.5%),4caseswereimproved(4.3%),invalidin2cases(2.2%),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7.8%.All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6months,4casesofpatientswithnoobviouscauserelapse,therecurrenceratewas4.3%.ConclusionSuremanualreductionfortreatmentof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equick,Methodissimpleandshort-termrecurrencerateislow,CanbeusedasthepreferredmethodforthetreatmentofBPPV.

【Keywords】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Manualreduction;curativeeffect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又称耳石性眩晕症,是一种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周围性眩晕,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激发的短暂性眩晕并伴有特征性眼震。该病虽为内耳前庭病变,但许多患者对本病缺乏认识,常因反复发作的剧烈眩晕在神经内科就诊,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1]。因此,探讨BPPV的临床表现和手法复位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耳鼻喉科诊治的92例BPPV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92例患者中男21例、女71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4.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个月;所有患者均根据Dix—Hallpike试验及滚转试验确诊为BPPV,在诱发试验前经详细询问病史、常规做心电图、颈部X线片和经颅多普勒检查,以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眩晕。92例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P-BPPV)63例,水平半规管BPPV(H-BPPV)29例。

1.2临床表现:本组92例患者均表现为突然起病,躺下、坐起、翻身时突发眩晕,也可引低头或抬头而诱

发;眩晕发作时间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可伴恶心、呕吐,无听力丧失;伴明显的视物旋转,程度剧烈,停止头部转动后眩晕很快消失,但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无耳鸣,无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症状及定位体征。Dix—Hallpike诱发试验或滚转试验阳性;头颅CT或MRI检查无阳性发现。

1.3诊断标准[2]: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在贵阳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

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方案》①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②位置诊断试验显示特征性眼震,且具有短潜伏期和疲劳期。

1.4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体位限制,即尽量避免快速转头,睡眠时取健侧卧位;联合镇静、改善微

循环及止晕等对症治疗。P-BPPV63例患者采用Epley手法进行复位治疗,嘱患者从坐位快速变成仰卧位,头转向患侧45°,患耳向下,2min后将头以每次15°~20°的角度分次缓慢转向对侧,此时患者可出现典型的眼震;待眼震消失后保持该位置2~3min,颈部保持伸展位,头转向对侧转90°,继续将患者转向对侧肩部,头呈俯卧位,保持每一体位1~2min直到眼震消失,最后患者坐直,头部恢复到起始位。循环重复以上操作至眼震和眩晕完全消失为止,眩晕症状未改善的患者需继续手法复位治疗直至眼震和眩晕完全消失。H-BPPV29例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复位法进行治疗,嘱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的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朝下;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扶患者慢慢坐起。每个体位眼震消失再保持1min。重复以上操作至眼震和眩晕完全消失为止。

1.5疗效评定标准[3]:①治愈:在变换体位时眩晕消失;②好转:在立即变化体位时仍有轻微、短暂的眩晕感,或有轻度头晕感;③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1.6统计学处理: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本组92例BPPV患者根据不同的受累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愈86例(占93.5%)、好转4例(占4.3%)、无效2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2例无效患者因惧怕手法复位治疗,予体位限制联合西比灵、654-2对症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4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复发,复发率为4.3%,复发后再行手法复位治疗,眩晕症状仍可缓解。

3.讨论

BPPV是一种常见的前庭障碍性疾患,是周围性眩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既往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常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采取不必要的检查和“无效”的对症治疗。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要想到此病,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位置诱发试验结果很容易确诊此病[4]。关于BPPV发病机制主要是耳石脱落学说,认为是由于耳石从椭圆囊中脱落并游离在内淋巴所致,游离的耳石受重力的影响在内淋巴中移动,带动内淋巴流动,使壶腹嵴发生移位,刺激前庭神经,产生眩晕。

目前主要治疗是手法复位,通过手法复位能迅速改善眩晕症状,本文笔者对92例BPPV患者根据不同的受累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总有效率为97.8%。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4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复发,复发率为4.3%;由此说明手法复位治疗BPPV疗效肯定,见效快,方法简单且短期复发率低。其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的头位变换,借助重力作用使耳石颗粒下沉移位,逐步将进入半规管的耳石颗粒顺序移出半规管纳回椭圆囊中,从而消除耳石颗粒对壶腹嵴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行手法复位治疗应注意以下事项:①因眩晕不能耐受治疗者,可服镇静剂或前庭抑制药后再行复位治疗;②同时患有高血压或颈、背部疾病者,须小心谨慎;③疑有外淋巴瘘或视网膜脱落者不能使用震动器;④手法复位后至少2天内避免仰卧位。

参考文献

[1]秦迎春.张爱华.良性阵法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58例分析.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4.36(2):75~76.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163~164.

[3]包巧瑾.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3.12(2):107~108.

[4]李华.庄建华.耳石复位发法治疗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杂志.2005.19(22):102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