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皮肤病外用药物在临床应用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浅谈皮肤病外用药物在临床应用的体会

李晓英

李晓英(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凉山615031)

【摘要】皮肤被覆于体表,面积大,与人体所处的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这就为局部外用药物的使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外用药物的使用其优点在于经皮肤吸收后可直接作用于靶部位而不经过肝脏的药物首过作用,避免了药物的早期失活,能迅速减轻和解除症状,但如未按原则使用,则可刺激患处皮肤引起过敏反应,延长病程或加重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皮肤病外用药物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751.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6-0268-02

皮肤是整体的一部份和全身各处息息相关,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药效并减少不良作用,现就皮肤外用药物的临床应用谈一点体会。

一、影响外用药物吸收的因素

1、与皮肤角质层的厚薄,完整性,通透性有关:角质层是由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内含丰富的角蛋白,含水量小,在体表构成一个致密、柔韧的结构,也成为药物进入皮肤的主要屏障,人体不同部位,角质层的厚薄不同,因而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外用药物通过角质层是一种被动的扩散过程,也是经皮吸收的限速过程,一旦药物通过角质层,通过率将大大加快,到达真皮乳头层后,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外用药物在发挥局部作用的同时,也能发生吸收后影响机体其它部位功能的作用。

2、与药物载体赋型有关:药物的载体与皮肤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改变皮肤的物理性质而影响皮肤的通透性。不同的载体可促进或削弱角质层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水合程度越高,皮肤的吸收能力就越强,局部用药后用塑料薄膜封包,药物的吸收可增加100倍。

3、与给药方案因素有关:这与外用药物的部位、剂型、药量、给药次数、局部皮损状况有关系。

4、其它因素:与皮肤上毛囊、皮脂腺、汗腺的密度、PH值、皮肤血流分布状况、皮肤和环境的温度、湿度有关。

二、合理应用外用药物

1、应针对皮肤病病因与发病机理合理选择外用药物的种类。病因不明者可根据病变性质来选择药物如化脓性皮肤病选用抗细菌制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真菌性皮肤病选用抗真菌制剂,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选用皮质类固醇或非甾体抗炎制剂,以瘙痒为主又无明确原因者选用止痒剂等。

2、应针对皮损特点、病程不同,选用外用药物剂型和药量。外用药物剂型较多,不同的剂型其作用及适用范围常有差异,用药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部位,因此用药前应根据皮肤特点、季节的不同合理选择,如婴幼儿皮肤柔嫩,吸收较好,应避免浓度高,刺激强的药物,如湿疹皮炎患者急性期皮损有糜烂、渗出,外用应以湿敷为主,对亚急性期可外用氧化锌油和乳剂,慢性期皮损可外用软膏、硬膏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一般禁用刺激性软膏、硬膏制剂。在季节上,秋冬季节以使用乳膏、软膏为宜,水剂则不受病人欢迎,且疗效也差,在夏季若使用软膏其治疗效果较差,外用药的次数不宜过多,对敏感性强的患者,还要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性的药物或先用低浓度,再逐步提高浓度,对于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勿用于皮肤薄嫩处,如高浓度的水扬酸就不能用于外阴和幼儿,还可根据疾病不同性质和阶段选用给药次序,如甲癣可先采用40%尿素软膏封包,使病甲软化剥离后再外用抗真菌药制剂以达到最佳疗效,反之则差。另外还要注意个体反应差异性,同一药物对某些患者疗效甚好而对另一患者疗效可能不显著,甚至产生刺激或过敏,有些药物初时疗效教好,久用后疗效变的不明显,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患者的个体反应,根据患者情况,灵活用药。一般情况下,1g霜剂能覆盖大约10×10cm?的皮肤区域,1g软膏大约比霜剂多覆盖约10%面积、霜剂或软膏对面部和手的单次用药剂量为2g,一只胳膊或前胸或后背单次用药量为3g,一条腿的单次用药量为4g,全身的单次用药量一般为20—30g。

3、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的应用:肾上腺皮质类药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免疫抑制、抗增生的作用,是许多炎性病变,瘙痒性皮肤的首选药,对增殖性疾患和浸润性疾患也有效,但不可用于病毒感染、皮肤结核、感染性皮肤病,也不能用于溃疡、外伤皮损部位,激素长期外用可诱导皮肤结构发生改变,角质细胞增殖受抑制及成熟加快使表皮变薄,板层小体数量和角质层脂质减少,使表皮屏障功能受损角质层的完整性和内吸力异常,会增加对外界的敏感性,能减轻充血和水肿,使瘙痒的程度和某些皮肤损害的炎症反应暂时的以缓解和消退,人们往往只重视它的作用而忽略了它的不良反应,对激素的应用范围和不良反应缺乏全面的了解而长期滥用,导致不良后果,有数据表明,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每天单次给药较多次给药的意义是一样的,超过一定浓度后,其效能的变化不因浓度增加而增加,但有的医生把它当成皮肤病外用治疗的“万灵膏”,不加选择的随意应用,造成了好转的假象,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病情,没有认识到长期或大量使用后带来的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皮肤萎缩,真菌感染,色素异常,激素依赖性皮炎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被抑制的后果,这是很危险的,应引起注意。

三、争取病人的合作

治疗效果的好坏与病人的合作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在用药前医生应向病人详细解释使用方法、使用时间、部位、次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给病人作必要的用药示范,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还应注意选取病人所喜用的外用药,如涂于面部尤其是年轻人面部的外用药,颜色要尽量和正常肤色相似,以便患者接受。对一些过敏性疾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帮助患者找出致敏原,并加以去除,这样才能促使疾病痊愈,故在临床上对湿疹、荨麻疹这些与过敏因素有关的病人,应劝阻病人禁酒、忌烟,避免使用花粉、水产品、食用菌等,对瘙痒性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辛辣的调味剂,不要搔抓,以防继发细菌感染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朱学俊范廉治沈丽玉实用皮肤性病治疗,3版,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