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

陆玉棉

陆玉棉

(百色市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应用沟通技巧的临床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40例小儿脑瘫康复患儿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沟通技巧护理,对两组护理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80.0%,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沟通技巧,能提高临床护理有效率,促进患儿后期成长发育,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沟通技巧;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护理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2-0276-02

小儿脑瘫主要由多种因素引起一类非进行性脑损伤,该类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等。针对临床上脑瘫患儿应当早期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干预,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生活能力,但由于整体护理措施实施过程中会存在一定语言障碍,因此,与该类患儿交流困难,患儿难以将自身内心想法告知他人,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因此,为确保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顺利实施,相关护理人员需要采取适当的沟通技巧。加强与脑瘫儿童和家属的沟通,促进脑瘫患儿的健康。本文就我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40例小儿脑瘫患儿康复护理过程中应用沟通技巧临床效果进行以下探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入40例小儿脑瘫康复患儿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纳入标准:本次试验所有患儿经过专业医师确诊;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无严重心、肝、肾等原发疾病;治疗依从性好,能配合临床医护人员治疗。排除标准:一般资料不全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精神障碍、抑郁症患者。对照组中男16例,女4例,年龄0~6岁,平均(3.5±0.7)岁,观察组中男15例,女5例,年龄0~5岁,平均(3.2±1.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坚持每天辅助孩子锻炼30分钟,针对的是年龄在3岁以下的儿童。应坚持每天锻炼一次,对年龄大于3岁患儿,锻炼次数可有所增加。并结合患儿实际表现状况,针对性予以治疗措施干预,治疗过程中以电反射治疗、低频电治疗等几种。同时,并由专业康复训练老师向患儿家属做好专业指导工作,以便患儿能够取得规范科学训练指导,以提升临床康复治疗效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沟通技巧护理,具体如下:(1)语言沟通:在孩子入机构前,护理人员应对孩子及其家属保持耐心和照顾,在实施康复治疗期间介绍周围医院的基本信息和预防措施。用一种生动有趣的语言,详细介绍了孩子们周围的房间环境,以消除恐惧,紧张和冲突。脑瘫儿童由于自己的智力、交流障碍等原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抵抗和哭闹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并及时通知家长做好转诊工作。(2)非语言沟通:在儿童生活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环境布局应主要是漫画等图案,室内设置儿童趣味元素。针对哭闹、烦躁患儿,应当及时予以触摸、拥抱患儿,逐渐缓解患儿不良情绪。在临床特殊护理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表现出稳定,快速和温和的姿势,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与患儿沟通时,眼睛应保持平坦。同时,微笑的重要性,在合理的时间内微笑可以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感,提高孩子的温暖和安全感,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有效率进行比较,分为显效[3]: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孩子的发育顺序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肢体运动功能呈对称性。可以正常行走,与同龄的正常儿童有密切的智力,没有语言障碍,并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有效:儿童肌张力和肌力明显改善,运动功能和肢体姿势明显改善。无效:患儿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护理与之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显效+有效)/例数×100%=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80.0%,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随着中国医疗服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优化。作为医务人员,只有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优化改革才能营造和谐医患关系。通过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能促进后期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恢复患者的健康。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在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医务人员专业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处于相辅相成关系[4]。良好护患沟通作为医护人员职业素养中必不可缺的一环,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病人的状况并掌握病人的想法。减少护患纠纷事件发生,最终促进良好护患关系恢复患儿健康。实时掌握病人自身的康复状况,根据患儿自身状况配合医务人员安排,有利于疾病的尽早恢复。

本文研究表明,常规康复护理模式基础上实施沟通技巧护理,临床护理有效率得到提升,与对照组比较,P<0.05。沟通技巧主要分为语言沟通以及非语言沟通,当患儿入机构后,护理人员应采取语言沟通介绍房间周边环境,消除恐惧、紧张心理,但由于自身病情状况,会伴有语言、智力上损害,因此,需要积极与患儿之间沟通,提高治疗依从性。非语言沟通主要是以周边房间环境以及目光接触、肢体接触从而达到沟通目的,让患儿感受到家庭温暖,以提高温馨感以及安全感,减轻疾病所带来疼痛感。沟通技巧临床应用,能有效提高护理有效率,促进脑瘫患儿后期自主生活能力,减轻家庭负担[5]。

综上所述,对临床小儿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沟通技巧护理,能提高临床护理有效率,促进患儿后期正常发育成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任青.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3):137-138.

[2]黄珂,杨桃,胡乔,等.功能导向的脑性瘫痪儿童个别化体育活动与运动康复研究——基于ICF-CY的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10):1130-1136.

[3]熊妮娜,王建文,陈耀红,等.学龄期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教育、辅具情况随访[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2):237-241.

[4]李欣.脑性瘫痪儿童家庭功能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8):985-988.

[5]路琦,魏乐.沟通交流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8):161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