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中西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赵恒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2例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抗心力衰竭、平喘药物等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中药汤药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血流变及血气分析指标经治疗均显著好转(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中药可有效减轻肺心病患者症状体征,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一循环系统疾病,其病因主要是肺血管、肺组织或胸廓的病变使肺部循环阻力增高,肺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加重右心负荷,继而造成右心室肥大,最终发生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继发性心脏病;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症明显加重,且预后较差。近年来相关报道表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该病患者中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笔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药口服治疗该病患者42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43-71岁,平均(56.2±11.6)岁,病程1-21年,平均(11.4±6.7)年。已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者。心功能分级:根据纽约NYHA(NewoYrkHaertAssociation)心功能分级,Ⅰ级11例,Ⅱ级21例,Ⅲ级1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悸、胸闷、气促、双下肢对称性水肿、颈静脉怒张等症状体征,均符合我国1980年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中对慢性肺心病的诊断标准。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及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抗感染、支气管舒张剂、正性肌力药物及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西医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温阳益肺活血汤加减口服治疗。中药处方组成:附子(先煎半小时)10g、枳壳15g、大枣20g、桂枝10g、白术15g、茯苓15g、半夏15g、白芍15g、银杏叶15g、川芎15g、鱼腥草30g、葶苈子30g。中药水煎服,1d1剂。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1d,治疗1个疗程之后对比疗效。

1.3疗效评价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流变学指标、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参照《新药(中药)治疗老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症状计分法”进行评分及疗效判定l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气分析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中对心肺病疗效的诊断标准进行评定。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未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有效:患者肺部罗音减少,咳嗽、咳痰、气促、心悸、水肿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显效:患者肺部水肿消失、罗音消失,发绪症状明显减轻,心率次数维持在60一90次/分,咳嗽、咳痰、心悸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两组患者心悸、胸闷、咳嗽、咳痰、气喘、气促及水肿等症状体征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pH、PaO2、PaCO2等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10例(47.6%),有效9例(42.8%),无效2例(9.50%),总有效率为90.47%(19/21);对照组显效8例(38.09%),有效7例(33.3%),无效6例(28.57%),总有效率为71.43%(15/2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源性心脏病是因肺血管、肺组织及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部循环阻力增高,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肺动脉压力增加,右心负荷加重,继而造成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关于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即为抗感染、强心、吸氧、利尿、扩血管等措施。近年来,中医中药、中成药在临床治疗中显示出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中医理论中,肺心病属于喘证、肺胀、心悸、水肿等的范畴,在临床主要表现为咳、痰、喘、肿等主证。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本虚标实,具体以肺肾心脾俱虚为本,痰饮疲热为标,累及肺、心、肾、脾等脏器。心力衰竭或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则可因虚致实,进而造成水饮内停,疲血阻络。又因疲血阻滞,痰湿水饮,复为循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因此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注重健脾化痰、温化寒痰、清热化痰等措施,以起到利肺祛痰的功效,为更好的发挥抗感染药物的作用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减少抗感染药物使用量,改善肺组织通换气功能,缓解机体缺氧状态,减轻心脏负荷。

笔者所用方中的附子具有温肾壮阳、通经活络、行水化气、救脱强心之功,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出;半夏燥湿化痰;白术能够燥湿健脾;桂枝通散辛温、温阳补心,且含有挥发油和桂皮醛,具有发汗解热、强心、利尿、健胃等作用,合用白芍则可调和营卫;枳壳味苦可顺气消痰止咳;葶苈子定喘泄肺,并有强心功能;银杏叶及川芎则可活血养血,补而不滞;鱼腥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并能扩张毛细血管,促进尿液生成,加速毒素排出;大枣可解除挛急,缓和药性,同时还有镇静、利尿以及营养心肌作用。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益肺温阳活血汤口服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可靠的疗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减轻低氧血症,纠正酸碱失衡,减轻心脏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清华,罗玲,胡慧敏,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救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1):58-59.

[2]龚树春.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81,85.

[3]张燕,黄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红细胞的血液流变学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11):1070-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