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马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马野

马野

马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南京市分行江苏南京210009)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

摘要:自美国金融危机产生至今,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导致银行破产和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一直居高不下,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信贷风险高,这些问题日夜困扰商业银行。管理信贷风险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一、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资产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资产业务,是一种以“两权分离、按期偿还”为本质特征的特殊价值运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迅速增长,对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贷款高速投放带来的风险隐患也在增加,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也屡见不鲜。如何认识信贷风险的成因,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防范和化解,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的信贷体制不健全

目前,各商业银行初步建立对分支机构的信贷授权制度、对客户实行统一授信制度、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进行新的分类、建立了商业银行信贷内部监督制度和实行贷款终身追索制度等等。这一系列针对信贷风险状况开展的内部控制活动,无疑对防范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起到了无疑对防范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还存在相当的问题,许多制度的整体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对信贷管理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不够、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和独立性、信贷风险的环节监控不连续、不一致。

(二)信贷风险监控存在漏洞

实施信贷风险的防范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管理经营理念、风险意识、识别防范风险能力、风险评估技术、规避化解风险措施等方面。我国金融机构的高级风险管理人才还相当匮乏,风险评估机制也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风险缺乏评估机制。很多银行没有建立起直观的、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尽管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操作。商业银行量化风险的技术还停留在风险量化的最初阶段,因为成本、技术等原因,还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

(三)信贷风险管理方法有待改进

从国际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来看,信贷风险的管理方法正从指标法等传统方法向以风险量化管理模式和计算机模拟等定量分析的现代先进的方法转变。我国目前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重点放在了贷款审查环节上,信贷风险的衡量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和传统静态比率分析手段。如重视贷款投向的正确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对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市场状况,对借款企业的未来变化的分析和判断缺乏量化依据。所以在信贷风险识别和衡量上,受到风险管理人员经验、主观判断因素的影响很大。

(四)信贷文化严重缺失

信贷文化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管理沟通等因素,是决定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1)重贷轻管,贷后的服务管理欠完善。银行注重信贷资金发放,却极少对客户的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调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不均衡管理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增加了不良贷款的数目;(2)形式主义,信贷流程止于表面文章。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只强调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违规行为的处罚,而对于不良贷款的形成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导致了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追求过程完美而忽视了结果。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一)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尚未形成统一和清晰的信贷政策体系,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来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管理层对许多事情管得比较细,但管理缺乏章法和条理,经常顾此失彼,导致信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随着银行各项业务迅速发展,信贷政策越来越讲求动态化、系统化和数量化,原先那种简单、粗放、僵硬和以定性为主导的信贷政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需要,这些都要求银行加强信贷政策的研究规划,并根据竞争形势和业务特点不断使之细化。

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信贷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开发和启用信贷业务流程系统、风险评级系统、风险预警系统、贷后监测系统、制度法规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工具,最终形成完整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一是要做好信贷数据的基础管理工作,通过强化规章制度,确保录入的数据准确、及时、完整。二是改造和优化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金融逻辑结构,提升系统档次,提高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利用计算机实现信贷操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和控制操作风险。在此基础上,扩充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并与贷款成本核算系统以及行长决策支持系统挂接,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二)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

首先,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广泛收集有关行业及相关企业的各类资料,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风险。其次,要发挥银行同业信息共享功能,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而采取的欺骗行为。再次,要加强与财政、税务、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监督检查中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做好防范工作。最后,要加强贷后管理,不但要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还要严格期限管理,加强贷后管理。

(三)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信贷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信贷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有一个新的突破。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是以信息资料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包括预警信息系统、预警指标系统、预警判断准则系统、预测系统、预警对策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

(四)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在风险管理方面采取的常规性措施和指导原则,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期一致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二是全员参与;三是要变过去被动的、消极的事后“亡羊补牢”型风险管理为全程化的、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徐田田.浅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11(8).

[2]印国耀.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

[3]刘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陈刚.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估方法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