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保留灌肠的护理体会

/ 1

婴幼儿保留灌肠的护理体会

秦华

【中图分类号】R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49-01

保留灌肠是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及肠道杀菌等。保留灌肠是儿科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患儿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属于特殊群体,易哭闹、挣扎,不能理解和配合治疗,药物灌入有排出体外的可能,不能有效地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根据小儿的特点和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保留灌肠的门诊患儿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月~3岁,平均1.5岁,细菌性肠炎15例,需镇静行辅助检查者25例。

1.2方法:首先排空肠腔内的积液、积气及粪便。右手戴无菌手套,将液体石蜡涂抹于小拇指上,轻轻插入肛门给予肛门指检,以刺激肠壁平滑肌收缩引起排便反射。体位摆放:取俯卧位,患儿俯卧于家长双腿上,头部朝向家长右侧,足部朝向家长左侧。灌肠方法:遵医嘱取用药物,药量5~20mL,一般不超过20mL,温度39~41℃,用20mL注射器抽吸药液,连接一次性肛管并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分开臀部暴露肛门,轻轻插入肛门约5~7cm,至直肠壶腹部,用左手夹紧患儿臀部,缓缓推注药液,速度不宜过快,一般3~5min推完为宜。嘱家长夹紧患儿臀部并将患儿头部枕于右侧胳膊,换至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避免摇晃,继续夹紧患儿臀部5~10min。行检查者须将患儿至于平卧位,避免抬高头部,待患儿入睡后即刻前往检查。肠炎患儿嘱家属保留药液1h以上,以利于药物的吸收。达到治目的。

2结果

40例患儿中,36例保留药液30分钟内未排出体外,4例保留药液5~10分钟后排出体外。有效率在95%。

3讨论

进行保留灌肠前,需首先排空肠腔内的粪便、积液和积气,以便药物的保留和吸收。插管灌注时选择俯卧位比仰卧位和左侧卧位易于固定患儿和暴露肛门,以便顺利插管和推药。药液推注完毕后即行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避免摇晃,以利于保留药液。肛管插入直肠壶腹部为宜,直肠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结,直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插管时注意角度的选择,顺着直肠的弯曲(会阴曲和骶曲)缓缓插入,顺着人体所固有的解剖角度,可减少肛管对肠管的刺激。药液推注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刺激肠管使药液排出。

作者单位:450053郑州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