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活血化瘀法临床体会

赵国君(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卫生院黑龙江巴彦15180

【中图分类号】R25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195-02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临床常用治法之一,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此法应用更为广泛。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对其治疗作用和疗效原则亦有进一步阐发,对发掘祖国医学遗产提供了新的内容。蒙历代医家的启示,临床多有尝试,兹就临床体会作以浅谈。

活血化瘀的理论和治疗原则早在《内经》、《伤寒论》等著作中就有记载,历代名家又各有不同发挥,在这基础上清代王清任作了重要的总结。

活血化瘀法运用于止痛:因瘀血阻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瘀血疼痛的特点是持续的刺痛或隐痛。治则活血化瘀,开瘀通阻,推动血行,通则不痛。”此类药如元胡、赤芍、蒲黄、灵脂等。

活血化瘀法运用于疏通经络:经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若瘀血阻滞则经络痹塞,气血运行受阻,而致血脉失养,如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以及瘀血经闭等皆是经络瘀阻气血瘀滞,治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药如:红花、川芎、牛膝、地龙等。

活血化瘀运用于症瘕积聚:症瘕积聚乃瘀血凝结所致,唯有活血化瘀方可祛瘀破症。如三棱、莪术、桃仁、上鳖虫、水蛭等。

活血化瘀法运用于祛瘀生新: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活血化瘀通过活血行血,祛瘀而能生新,如用于治疗瘀血经闭,产后恶露不尽,外伤性血肿、紫癜等。药如:当归、赤芍、鸡血藤、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等。

活血化瘀用于抗炎消肿:痈肿疮疡大多有热毒郁结、气血瘀滞的病理过程、临床治疗常用活血化瘀配合清热解毒治疗痈疮肿毒及某些炎症。如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效果显著。药如:丹参、丹皮、川芎、赤芍、茜草、槐花等药。

活血化瘀用于止血:化瘀与止血相反相成。出血固宜止血,但若因瘀血阻滞,血液不能循行血管之出血,则宜化瘀止血。即谓:“瘀血不去则新血妄行。”崩漏、脑出血、运用活血化瘀达到瘀去而血止。药如:参三七、茜草、槐花、地榆、大小蓟等。此药具备有活血止血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运用于安神镇静:《类证治裁》指出:“瘀血在内,而喜妄如狂,用抵挡九治疗。”临床常用于失眠、神经性头痛、癫狂。药如:桃仁、柴胡、赤芍、青皮、香附、鸡血藤等。

活血化瘀主要运用于瘀血病症的治疗。但瘀血病证有寒热之别,虚实之分,故活血化瘀法在运用时,应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

病案举例

例1胸痹邵××,女,45岁,某造纸厂化验员,1994年11月5日初诊,患者平素患有慢性肝炎、神经衰弱,自诉近几日来由于夜班,白天又忙于家务,睡眠不足,深感疲乏,昨日突感心前区时有憋闷痛感。心悸、气短、失眠、纳呆、头晕。舌体:舌质偏紫、舌苔白腻、脉弦细而滑、时而可出现结脉。辨证:由于瘀血阻滞、胸阳不振,心脉瘀阻,心肌失养所致。证属:胸痹(心血瘀阻)。治则:活血化瘀、宣通心阳。处方:瓜蒌15g、薤白10g、桂枝15g、灵脂15g、蒲黄15g、红花15g、桃仁5g、当归15g、牛膝15g、川芎15g、丹参15g,3付水煎,每日1付早晚分服。11月8日复诊;自诉服药后病情有所好转,心前区憋闷痛感减轻.发作次数大减。睡眠好转,胃纳欠佳,舌质仍偏紫。苔白脉弦细,未见结脉。仍按前方加夜交藤15g、合欢花15g。处方:瓜蒌15g、薤白15g、桂枝15g、灵脂15g、蒲黄15g、红花15g、桃仁15g、牛膝15g、丹参15g、当归15g、川芎15g、夜交藤15g、合欢花15g,3付水煎每日1付早晚分服。11月13日复诊:自诉服药后症状已基本消失,食欲增进,睡眠多梦。舌质红,舌苔薄,脉弦

细。前方减瓜萎、薤白、桂枝,处方:灵脂15g、蒲黄15g、红花15g、桃仁15g、牛膝15g、丹参15g、当归15g、川芎15g、夜交藤15g、合欢花15g,3付水煎每日1付早晚分服。11月16日复诊:心前区憋闷感已全部消失,一切恢复原状。舌质红苔薄,脉弦细。处方:柏子养心九20丸每日2次一次l丸。

体会胸痹一症即西医冠心病。该患平素体质虚弱多病,加之过劳不得休息。故突然出现心血瘀阻之证。由于及时就医,辨证施治得当,故病情很快痊愈。方以失笑散和瓜蒌薤白汤为主重加了红花、桃仁、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之品,即活血化瘀、宣通心阳之法。二诊加了安神健脾胃的夜交藤、合欢花、三诊由于心前区憋闷痛感已愈,故减去瓜蒌、薤白、桂枝,中病即止。仍用活血化瘀之品来巩固。四诊因病情已痊愈,故减汤药用养血安神之品以照顾久病多虚之体。

例2乳痈张××,女、36岁,哈市某小学教员,1995年2月5日初诊。患者自诉于3天前在上公共汽车时,由于拥挤而将左侧乳房挤伤。当时只觉疼痛没有在意。第二天觉乳房胀痛连及左侧上臂活动受限,口服土霉素无效。故今日前来就诊。查:左侧乳房胀痛红肿,触及有硬结。舌体:舌质红、苔薄、脉弦数、体温37.5℃。辨证:瘀血阻于经络、不得消散,不通则痛,局部红肿胀痛,乃为瘀血之征。脉弦数,体温高,皆是瘀血在内,瘀而化热之象。证属:乳痈。治则:活血化瘀,佐以清热解毒。处方:甲珠15g、红花15g、桃仁15g、川芎15g、双花15g、乳香10g(灸)、没药10g(灸)、瓜蒌15g、柴胡10g、蒲公英25g。3付水煎每日1付早晚分服。2月5日复诊,服上方3付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疼痛减轻,但局部肿胀,还未全消仍有硬结。舌质红苔薄脉弦稍数,仍按前方3付水煎服,2月9日复诊:共服汤药6付,症状全部消失,舌质红苔薄脉弦缓。

体会乳痈一例即西医乳腺炎,实为瘀血阻滞经络瘀而化热,故见局部红肿胀痛连及上臂活动受限,则见不通则痛。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而获良效。可见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实际中如用之得当,确有很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