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细读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体验式细读初探

秦善美

秦善美江苏省海门市国强小学226100

体验,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高频用词,单在课标就出现了十几次。几年来在实际教学中,不少人偏重内容的体验,突出了人文,而人文素养却不见有多大提高,还引来了学生语文能力下降的诟病。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体验式细读,能解决当前阅读教学的难题。细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体验,能熏陶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做到培养阅读能力与进行人文熏陶两不误。

一、文本的适合原则

适宜体验式细读的文本,一般是叙事作品。课标指出,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以看出,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体现了细读与体验,提示了叙事性课文适宜运用体验式阅读。

二、文本解读价值导向的适度原则

文本解读的价值导向,有“意义复原”“意义生成”等。

“意义复原”,指的是文本的意义存在于文本自身的结构化整体之中,是由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它包括语言的表面含义以及语言背后所蕴含着的作者所要表达的象征意义两个方面。这种意义完全独立于读者的理解而存在,要用细读的方法去客观地领会。

“意义生成”,认为理解的目的不是要去把握作品自身的意义或作者的思想,因为不存在不依赖于读者的“作品自身的意义”。读者要用体验的方法,和作者一起去生成文本的意义

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意义复原”和“意义生成”的适度原则,既遵循文本,体会文本含着的意思,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文本,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

三、体验式细读的方法指导

体验式细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有微言大义的细读,注重整体的细读,善于质疑的细读和着眼比较的细读。

1.在微言大义的细读中体验。哲理性文章,可引导学生尝试微言大义的阅读,细细推敲、品味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意思。比如,《鱼游到了纸上》,文章形象地说明了心意的专注对人生的意义。教学中要以紧扣“游”字,找出含有“游”字的词句,循着文本的思路,抓住重点词句,一步步深入思考:“谁发现‘鱼游到了纸上’?”“那个聋哑青年怎么画画使鱼飞到了纸上?”“他怎么能使鱼游到了纸上?”“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同时,在文本的细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比如,(1)听到“鱼游到了纸上”,人们有什么反应;(2)朗读有关那个聋哑青年专心至致地画画的词句,要求学生想象好象看到他怎么画,画出了什么;(3)朗读有关那个聋哑青年平时怎么观察金鱼的词句,引导学生想象他的观察时的忘我情形。

2.在着眼整体的细读中体验。写人的文章或抒情文章可引导学生运用“注重整体的细读法”,细读要从整体出发。比如,《匆匆》,文章表达了作者“时不我待”的很强的生命意识。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题的意思以后,要围绕“时间怎么匆匆”找出有关重点词句朗读体会:“燕子去了,……一去不复返呢”,是从自然现象感悟时间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也没有影子”,是从自己对时间的感受感到时间的匆匆;“去的尽管去了……在叹息里闪过了”,是在生活里感受时间的匆匆。围绕“时间的匆匆”不断深入文本,强烈感受作者的生命意识。

3.在质疑的细读中体验。质疑不仅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情趣。“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的文本的叙述、描写好象有漏洞,有的初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需要学生睁大怀疑的眼睛,在质疑中细读。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这句话写周恩来的所想,在课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所见“中华不振”,启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在比较的细读中体验。朱自清指出,细读要留意作家着意和用力之处、创新或变古之处等等独特的东西,留心于作者深得用字妙趣(炼字)的用心。

比如,《鸟的天堂》,课文中有2处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受,一处是在描写了大榕树之后,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处是看到了大榕树上面的无数欢跃的鸟之后的感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实在是‘鸟的天堂’啊!”可以引导学生在按原文朗读和去掉表达感受的语句以后的朗读比较,体会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去了表达感受的语句,会有言不尽意的感觉,有了直接抒发感受的语句,作者对大榕树由衷喜爱的性情乃至神情跃然纸上。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体验式细读与整体阅读,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取长补短,互为补充,教学中不宜囿于一法而不知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