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疝的螺旋CT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腹部疝的螺旋CT诊断

季正华

季正华(江苏省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泰兴225400)

【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诊断腹部疝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33例腹部疝患者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螺旋CT诊断均较为准确。33例腹部疝患者中,根据其疝的具体位置,SCT诊断腹股沟区疝17例、脐疝3例、腹腔内疝3例、闭孔疝2例和外伤性腹壁疝、腹壁切口疝各4例。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其中继发肠绞窄和(或)坏死20例,肠穿孔3例。结论对于腹部疝的患者而言,运用螺旋CT来对其进行诊断是十分有效的,其具有安全、方便等特点,可以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较为可观与真实的依据。

【关键词】螺旋CT腹部疝肠梗阻诊断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043-02

腹部疝是指患者的小肠通过腹腔从而形成了一种先天性或者是后天性的脏层腹膜孔道,也包括以往手术以后对患者所造成的肠系膜间隙以及粘连所形成的间隙等。腹部疝的临床表现并不显著,故而经常导致误诊的出现。一般腹部疝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以及腹胀等,部分患者还会表现为慢性肠梗阻等临床症状。所以,术前为患者进行科学与技术的诊断至关重要,其不仅关系着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更加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我院2005年6月到2013年9月期间进行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腹疝33例,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2~85岁,平均57岁。所有病例就诊时均有腹痛伴恶心、呕吐,其中查体发现腹部包块10例,停止排气、排便24例,既往手术4例(阑尾切除术2例、胆囊切除术2例)。

1.2检查方法33例均采用GEHispeedDX/I螺旋CT扫描机,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平扫扫描层厚7mm,螺距1.2:1,范围自膈下至耻骨联合;增强扫描时做疝局部的层厚3mm、螺距1.2:1的薄层扫描。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100ml,用自动高压注射器自肘静脉注药,注药速度3.0ml/s,分别于注药后25s(动脉期)和50s(静脉期)扫描采集图像,当发现肠壁增强异常时,可于注药后120s(延时期)再次扫描,用腹窗(窗宽/窗位为220/46)、腹膜窗(窗宽/窗位为300/-10)观察图像。

1.3观察内容及诊断标准??①疝的位置及疝内容物,本组病例疝内容物均为小肠;②肠梗阻表现,主要为肠管扩张(≥3.0cm),肠腔内积液或积气,注意扩张肠管与萎陷肠管相交界处,可确定疝所在部位;③肠壁增厚≥0.2cm;④病变肠壁强化异常,当CT增强扫描后病变肠壁CT值与正常肠壁CT值比较,相等时为正常强化,小于时为强化减弱,CT增强静脉期或延时期扫描,病变肠壁CT值明显大于正常肠壁为延时强化(病变肠壁动脉期强化减弱),病变肠壁CT值增强扫描前、后无明显变化为无强化,后三种表现可作为诊断肠管绞窄和(或)坏死的标准;⑤肠系膜、血管改变,肠系膜密度增高,肠系膜血管增粗,走行改变,异常聚集呈缆绳状或扇形。

2结果

2.133例中,SCT诊断腹股沟区疝17例、脐疝3例、腹腔内疝3例、闭孔疝2例和外伤性腹壁疝、腹壁切口疝各4例。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其中继发肠绞窄和(或)坏死20例,肠穿孔3例。

2.2SCT表现??①疝本身:包括疝囊及疝内容物,本组疝内容物均为小肠。SCT发现疝包块33例,其中腹股沟区疝17例,明确诊断腹股沟斜疝6例,其中下降入阴囊4例,其余腹股沟区疝未做明确分型,手术诊断腹股沟斜疝13例(左8例,右5例),股疝4例(左1例,右3例);脐疝3例,位于脐部,手术证实全部诊断准确;闭孔疝2例(左1例,右1例),包块位于闭孔外肌和耻骨肌之间,临床触诊均未扪及疝包块的存在,手术证实全部诊断准确;腹壁切口疝4例和外伤性腹壁疝4例,均为肠管疝入腹部皮下,手术证实全部诊断准确;腹腔内疝4例,均为十二指肠旁疝(左3例,右1例),为十二指肠旁肠袢异常聚集成团,均无明确疝囊,术后对比,SCT误诊1例(仅提示肠壁血供异常,未诊断内疝)。②肠梗阻: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肠梗阻表现。③肠系膜、血管改变20例:SCT表现为小肠系膜水肿,血管增粗,呈扇形向疝的方向展开,称“缆绳征”。④腹水24例。⑤CT增强扫描表现:是诊断肠壁有否发生绞窄和(或)坏死的诊断标准,疝囊内外的疝出小肠壁强化无异常13例,手术证明肠管尚存活,无坏死;小肠强化减弱和延时强化16例,小肠无强化4例,手术证明小肠绞窄和(或)坏死。

3讨论

3.1SCT诊断价值腹部疝嵌顿并发绞窄时如处理不及时可发生肠缺血坏死,危及生命。普通X线检查仅能显示肠管扩张、液平面等肠梗阻征象,却很难发现疝出的肠管,明确病因及病变肠管的血供情况。SCT具有扫描速度快,层厚薄,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能够发现较隐蔽的腹部疝,对其部位、大小、范围及内容物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当内容物为肠管时,CT增强扫描可以提示肠壁的血供是否正常,帮助诊断肠管有无绞窄和(或)坏死。以小肠为内容物的腹部疝临床比较常见,当有明显包块和反复疝出病史时,临床诊断不难,但当包块隐匿且合并肠梗阻时,SCT不但能发现临床难以发现的隐匿腹疝,而且多时相增强SCT扫描能准确评估疝出小肠的存活情况。SCT检查比较简单,检查前病人不需要特殊准备、扫描速度快,并随着多排CT设备及后处理技术的发展,使二维、三维、多平面及仿真内镜等后处理技术更加成熟,避免了结构重叠,逐渐使SCT成为诊断腹部疝的首选影像学检查。腹部疝在临床中一旦确诊,就应该立即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以及时的减少肠管的坏死。腹部疝在临床诊断时应该与以下的肠梗阻进行区分:①粘连性肠梗阻:在患者的主要梗阻部位可见移行局部粘连束带,井无肠内的聚集等征象,进行螺旋CT的增强扫描之后一般均可进行鉴别。②肠扭转:肠扭转与腹部疝均为离位,所以,临床中对于其二者的鉴别较为困难。然而,临床中如果可以通过扫描观察到患者的疝口,则可以进行有效的鉴别。③腔外型胃间质瘤。在临床诊断时观察患者的胃后肿块与肠管相连的情况,则可以鉴别。

因此,螺旋CT在诊断腹部疝中具有操作简便速度快、无创伤、可准确了解和测定疝的数目、大小、部位,疝内容及并发症,对腹部解剖和病变的精确显示。提供正确诊断,从而使得到合理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盛.陈锋.马攀江.等.16层螺旋CT后处理在急性机械性肠梗阻中的作用现代实用医学,2007,19(9):722.

[2]杨维良.闫朝岐,刘涛,等.16例十二指肠旁疝的诊断与治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6):490.

[3]刘文瑾.赵泽华.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16(8):433.

[4]李文华.曹庆选,杨世锋,等.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及其血管改变的CT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